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围绕“红菱艳”这一话语符号,通过芭蕾舞蹈语汇展开的舞剧情节凝聚在这一个核心意象中。该剧通过“舞以尽意”,以情境营造与舞蹈语汇的“联动体验”增强了表达力,实现了叙事内部密度与叙事重点的增加,给观众讲述了激昂悲壮的抗战故事,诠释了中华儿女怀揣救国的赤诚之心。
“重庆在场”的情境营造
“情境”作为芭蕾舞剧叙事因素,起着影响舞剧叙事构成的重要作用。“情境”,在特定环境、人物关系和戏剧行动中形成,是促进戏剧性冲突爆发、发展的契机,使戏剧人物产生特有动作的条件和动因。“情境”的叙事功能,可以表征人物情感、制造增加戏剧冲突、营造戏剧舞台氛围,以及强化视听质感。《归来红菱艳》中,无论是雨雾淋漓的山城雨巷,活泼盎然的花灯庙会,强壮高大的纤夫汉子、驰魂夺魄的黑夜追踪……还是粗壮茂盛的黄桷树、依山宅建的吊脚楼,撑着油纸伞的女子……这一切,都是重庆独有的斑驳浪漫和重庆女子的温婉动人,像画卷一样徐徐展开。
美莲,无数具有民族情怀的爱国艺术家中的一员,回到重庆后,第一站就去到了抚育各方难童的育才学校。此时的育才学校是撕裂的,残破的古寺作为舞台背景,与欢声笑语的孩子们形成强烈反差,包括美莲带着孩子们捧着花灯走街串巷的热闹场景,跟当时重庆处于战争时期的冰冷残酷,形成鲜明对比。尤其在庙会的场境中,一阵震耳欲聋的空袭声突然传来,轰炸开始,这是重庆历史上再熟悉不过的场景。此时的舞台上,演员们四处逃散倒地,轰炸之后满目疮痍,都很具在场感。
再后来,当日军侦察机被击落,纤夫用绳索俯身将飞机拖到市中心展览以鼓舞斗志的一幕出现时,“重庆在场”的情境营造达到了小高潮。
舞蹈语汇的“联动体验”
芭蕾舞剧的戏剧性,最终指向“舞台呈现”向度的戏剧性,这使得戏剧的表达必须具备可舞性,也就是必须可以用身体话语去表达的。同时,芭蕾舞剧在叙事时,舞蹈演员的身体是多义的,有意味的形式。通过舞蹈语汇对戏剧情节、人物形象、人物情感等进行阐述的同时兼具象征、隐喻等涵义。《归来红菱艳》正是将“身体”本身的意义进行多层次的阐释,通过芭蕾舞语汇的“联动体验”,唤起观众的感官记忆。
我们知道,舞剧,顾名思义,舞蹈是它最主要的表现手段,舞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演员在台上不说也不唱,完全依靠形体的表现力来完成主题思想的阐述、矛盾冲突的展现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同时,如何让巴渝文化邂逅西方芭蕾?如何最大限度保持了芭蕾的美学魅力,又将现代语言和古典根基相融合,通过舞者的演绎传递出超越文字、直抵观众内心的力量?这是重庆舞剧一直努力打磨的方向。芭蕾舞作为一个舶来品,其基本特征是开、绷、直、立,为克服芭蕾语汇的单一化运用,对传统动作语言进行探索,《归来红菱艳》尽可能摆脱以往舞剧语汇直接运用传统肢体语言的僵化模式,建构出舞剧语汇多元融合的理念。
譬如该剧结尾部分,十几位身着洁白芭蕾舞裙的演员,化身为一只只洁白无瑕的“和平鸽”,此时这些“和平鸽”脚上都穿着红色舞鞋,当她们都脚尖着地竖立起来时,强力地喻意重庆人民“愈炸愈强”的不屈精神。也正是通过这种舞蹈语汇,观众“联动体验”到了重庆这座英雄的城市,这座红色血脉涌动的城市,所具备顽强挺拔的不屈精神。
“红菱艳”的精神图式
作为重庆芭蕾舞团继《追寻香格里拉》《死水微澜》后又一部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舞剧,《归来红菱艳》从酝酿、孵化、创排,到舞台呈现历时4年。这4年里,该剧打磨出了诸多具有重庆辨识度的舞台细节,力图与芭蕾舞这种极富“国际范”的艺术形式碰撞出了火花,讲述一个神圣的,关于红色文化传承的故事。
关于传承,正如饰演美莲的青年演员李思雨所说,“首先,女主角美莲在我心中是非常神圣的,她既是艺术家,也是教育家,这就意味着她肩负着传承的使命。”关于“国际范”,对一部重庆特色鲜明的舞剧来说,难度不小,正如在剧中饰演男主角唐明轩的重庆芭蕾舞团青年演员杨晨呈所言,“以芭蕾舞的形式去表达这个故事就很难。角色经历过的年代,我们并没有经历过,这其中的揣摩、尝试同样难度不小。好在我们始终以坚定、阳光、阳刚的一面去将剧情表达了出来。”重庆芭蕾舞团团长刘军,也是《归来红菱艳》总导演,接受采访时谈道,“这部戏里的主要演员是95后,还有不少重庆芭蕾舞团的学员是2010年以后生的孩子,排演这样一部戏,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让我们铭记历史,在一座英雄城市里,做一名文化传承者,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而且孩子们也是未来和希望。”
有必要一提的是,作为一部舞剧,“剧”一定是《归来红菱艳》的关键。在后续创排中,剧情还需进一步考量,比如唐明轩的戏比美莲的戏更有感染力,是否是该剧的预期效果?剧中“红菱艳”意象是否可以增加中间层的寓意?既然《归来红菱艳》是以美莲为切入点,美莲的人物成长是否有必要进一步挖掘?
当然,作为一部表达“归来赤子心,乱世家国情”的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无疑是重要的。该剧通过“红色浪漫”的芭蕾舞蹈,跳出了重庆这座城市的流光溢彩,跳出了重庆人的顽强不屈。正如首演中剧组特意用的红色足尖鞋一样,如此一部表达挺立的“脊梁”的重庆故事,相信一定会讲得熠熠生辉。
作者:唐忠会,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