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文艺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而奋斗的征途上,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是一座继往开来的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真理光辉。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文艺的方向和道路,号召文艺战线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从扬帆起航到乘风破浪,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的这十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坚强有力的指引下,文化被注入全新的能量,绽放出巨大的活力,正在为这个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民族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与凝聚力,正在为世界重新描绘中华文化的绚烂图景,正在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在中华优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交融中,新时代文艺这部崭新乐章,迸发出刚健激越、澎湃昂扬的时代强。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活力尽情涌流,他们以信念、智慧、才华、激情和辛劳,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准确反映时代的脉动,深刻捕捉时代精神,雕刻出民族奋进的灵魂,铭记着时代前行的步伐。这是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文艺活动缤纷活跃、文艺惠民春风化雨的十年——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艺术教育各领域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回望走过的路,我们充满自信和自豪,在震古烁今的巨变中,新时代文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期待。
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所指出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中国作家艺术家迈向高峰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文艺取得的一切进展和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艺开辟了理论和实践的广阔道路,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高度重视,对文艺工作者满怀信任和关切,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多次向文艺工作者致信回信。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指引和激励,极大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在政治上思想上的根本保证。
十年来,文艺作品在思想上求深求进、在制作上精益求精、艺术品质不断提升,表现了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豪、对祖国的挚爱和忠诚、对高尚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图为影视剧海报。中国文联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结合文艺界和文联、作协工作实际,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宣传实践活动,持续推动文艺界学懂弄通做实,团结带领广大作家艺术家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阐释,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强大思想武器,引领新时代文艺的理论创新和观念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强大真理力量转化为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广大作家艺术家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提升,精神面貌更加昂扬,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行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回顾总结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基本经验,广大文艺工作者满怀信心担负起光荣的使命,必将迈向更巍峨的高峰、描绘更壮美的风光、书写更恢弘的气象。
心怀“国之大者”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一百多年来,党领导我们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新时代文艺首要的基本经验,就在于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文艺成为团结和激励全体中国人民的内在纽带。
于群山之巅俯瞰苍茫大地,自历史长河洞见激荡风云,伟大的中国人民正以移山倒海的力量展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生逢伟大时代,心怀“国之大者”,把握时代大势和历史主动,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中能动地打开新局面、开拓新空间。他们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更精准的眼光,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立传,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建设者画像,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一系列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中,广大文艺工作者满怀深情地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抒发了中华儿女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百年辉煌”戏剧晚会、大型原创交响合唱《百年放歌》、“向党报告”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等演出亮相舞台……这些作品深情再现中国共产党重整河山、改天换地的革命奋斗史,淬炼升华、感天动地的精神锻造史,为天地传正气、为英雄铸形象,承担起铭刻民族历史、赋形民族精神的重大文化责任。
1955年秋,47岁的周立波整理行装,从北京一路南下,举家搬回老家湖南益阳清溪村。67年后,在这里,中国作家协会启动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两项重大文学行动。图为2022年8月1日拍摄的湖南省益阳市清溪村清溪广场。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摄
围绕国家重大部署,聚焦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巨变和千年梦想,广大文艺工作者豪情在胸,为民族复兴书写“信史”,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中国作协在湖南清溪村展开赋能乡村振兴的文学行动,充分证明了文艺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态的实践力量。在中国作协实施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中,一批优秀作家倾情投入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发扬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光荣传统,长篇小说《雪山大地》、《宝水》等为乡土大地史诗般的巨变留下新的篇章。时光流转,这些作品必将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长久流传。
这是主旋律文艺作品在思想上求深求进、在制作上精益求精、艺术品质不断提升、表现亮眼的十年。电视剧《觉醒年代》召唤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山海情》表现山海相连、守望相助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人世间》对工人阶级精神风貌进行了史诗性的开掘,《大江大河》再现改革开放的壮阔历史,《我的阿勒泰》呈现了绿草如茵、山河斑斓、人间有情、民族相亲的北疆大地……在一部部文艺作品中,人们从生命的深处领会到把我们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一起的信念: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豪,对祖国的挚爱和忠诚,对高尚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我们共同奔赴的远方。乐舞、吟咏和歌唱,辞章和故事、图像和影像,新时代的中国人从多姿多彩的文艺作品中分享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价值观。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弘扬中华文明以诗教人、以文化人的传统,培育和倡导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认同。这正是新时代文艺根本的社会责任之所在。
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荣使命,新时代作家艺术家将艺术创造的主体有机地融入创造历史的主体,必将以更好更多、向上向善的文艺作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坚守人民立场 攀登文艺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作品只有真正走到人民中间,真正抵达读者、观众和听众,文艺的功能和价值才能充分彰显。在人民的共鸣、回应和参与中,一个时代的艺术可能性才能无穷无尽地敞开。从创作生产到传播接受、评价评论,新时代文艺的基本经验就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积极推动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现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线,在深化改革最前沿,在普通劳动者的生产生活中,到处都活跃着文艺工作者的身影。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向人民和生活学习,倾心书写人民,倾力反映人民心声,与人民一道前进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从一滴水看出江河的奔涌,从奔涌的江河感受一滴水的心意,在具体生动的形象中反映时代的潮流和现实的总体结构,这是新时代文艺重要的思想和艺术经验。
新时代文艺的主角是人民。在文学、影视、绘画、摄影中,我们与无数的“人”相遇,那些战斗者、劳动者、建设者和创造者,那些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人们,那些捍卫着内心的信念、执着追求善好人生的人们,他们是汇聚了无数具体的人的典型人物,他们所反映、所体现的无数人,就是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就是人民。
新时代文艺的发展动力来自人民。这是文艺创造力极大奔涌、文艺生命力蓬勃的十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和期待更加凸显。回应着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推动攀登艺术高峰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等一系列全国性文艺评奖中,一大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标志着新时代文艺在攀登高峰道路上的进展和成就。总结和发扬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组织和推动文艺生产的成功经验,中国文联及所属各协会依据各艺术门类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引导、支持、鼓励精品创作的新机制新方法。中国作协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在文学创作生产传播的全流程上搭建平台、定向施策,为精品涌现营造良好生态。
十年来,文艺工作者服务基层成为常态。2024年5月10日,由中国文联、吉林省委宣传部、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办的“东方唱响——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走进吉林延边东方第一村文艺演出”,在有“东方第一村”美誉的延边州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举行。图为演出现场。中国文联供图
新时代文艺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文化产品极大丰富、公共文化欣欣向荣、人民文化获得感进一步增强的十年。中国文联持续完善文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通过“送欢乐下基层”、“到人民中去”等活动,数百支文艺志愿者服务队把文艺送到基层,同时培训数万名文艺骨干,为数百万中小学生提供艺术指导和美育教育。顺应现代传播格局的变化,中国作协举办“中国文学盛典”等活动,把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带到广大的人群面前。文学与影视及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转化延伸有效放大了文艺创造的能量和效应,这一切有力促进了全体人民在精神上的共同富裕。
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荣使命,新时代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推动文艺创作和文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时代的“书记员”,先要真正成为“同时代人”,广大作家艺术家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从人民生活中提炼主题、内容、形式和风格,塑造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的新人形象,推出更多具有充沛艺术感染力、说服力的精品力作,在回应人民的精神文化期待中达到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艺术高度。
坚持“两个结合” 光大中华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命题和科学论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了新境界,也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生命。新时代文艺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灿烂的文明和悠久的文脉中开掘资源、汲取营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面向未来的创造。
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出闪亮火花、辉映新的美学风尚的十年。电影《长安三万里》传递出沉淀在我们血脉中的诗的声音,在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与千年前的画家王希孟心神相通,越剧《新龙门客栈》通过短视频、线上直播等方式迎来年轻观众,舞蹈《唐宫夜宴》、舞剧《五星出东方》等一大批作品与观众双向奔赴。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与悠久、深厚的传统亲切相认,但同时它们又是新的、现代的,涌动着这个时代的活力和梦想。这些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的作品,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力地诠释了作为艺术实践的创新的丰富含义。
杰出的作家必然是伟大经典的杰出读者,优秀的艺术家必然对其所在的传统有着精深的把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整理、传承、学习已经成为新时代文艺的高度自觉,在传统基础上的创造为新时代文艺带来了蓬勃活力。文学、影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杂技、曲艺、摄影、民间文艺,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展开着现代与传统的热烈对话,“民族风”、“国潮风”引领潮流,蔚为大观,一大批融贯古今的作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响应,中华美学精神在充满时代感的律动中深入人心、深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伟大的传统教育、激励、启示着我们,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新的方向和路径。新时代的作家艺术家正在成为永远携带着故乡的远行者,背靠着深厚的传统,面向星辰大海,创造的天地无限广阔。从日益壮大、正在产生世界性影响的科幻文学,到电影《流浪地球》、电视剧《三体》,新时代文艺参与建构着人类的未来想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传播媒介的更新,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造力喷薄涌流,文艺形态发生巨大变革,不断催生新的类型,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网络文学、网剧、短视频等网络文艺正在深度介入人们的日常经验,数字化、集群化推动文艺形态加速融合,网络作家、自媒体创作者、独立制片人、独立歌手演员等新兴文艺群体和各种群众性、生活性艺术活动正在成为新时代文艺重要的创造力量。
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荣使命,新时代文艺要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探索,全力以赴满足人民对于题材、内容、形式、手段、媒介的创新需求,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让中华文脉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中永葆青春中国的生机和活力。
秉持开放包容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民众之间,“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优秀的文艺作品属于全人类,可以超越文明、文化、语言的分隔,让人们领会世界的参差多态,体认人类共同的价值和情感。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事业中,新时代文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是中国故事精彩纷呈、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的十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世界各国人民热切希望了解中国。在中国作协举办的历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中国作家与世界各地的朋友倾心畅谈,文学无远弗届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天涯原是比邻。中国文联通过举办“今日中国”艺术周、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等活动,“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不断密切中外艺术家的交流交往,向世界推介中国文艺的优秀作品。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成为中外电影人和中国观众欢聚交流的盛大平台。
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剧、网络文学、图书等纷纷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新时代的中国风采。网络文学的大规模“出海” 赢得了大量国外读者,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年轻人走上了网文写作的道路,全球化的产业融合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从电影到电视剧,从动漫到微短剧,以文艺作品为桥梁与窗口,我们更加有效地与世界各国的公众分享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分享中华文化的光芒和中国经验的智慧,分享我们对人类共同生活的承担和梦想。当我们通过文艺的桥梁走向彼此的心灵深处,相互的凝视将唤起我们感知不同文明的愿望,这其中包含着对他者的理解、对自身新的发现和肯定、对世界之广大的感知、对人类生活多样性的包容,以及身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沉的同情和爱,这些永远是值得向往和珍视的美德。
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新时代文艺以自信的态度汲取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艺术家带着他们的作品走向世界各国的同时,中国也始终热情地接纳世界各国文学艺术的优秀作品。歌德从他对中国文学的阅读中产生了“世界文学”的理想,新时代的中国作家艺术家们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披襟当风、兼收并蓄,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满怀自信地承担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全人类的文化责任。
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荣使命,新时代文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伟大的中华文明绵延阔大,岁月长新。中华文化如日月之行、如星汉灿烂,召唤和凝聚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引领着我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强认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在中华民族走过的漫漫长路上,文学和艺术始终伴随着我们,诗书继世,弦歌不辍,这是文明的光,是文化的灯火,是让我们相亲相认、共同前行的炽热血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新时代文艺担负起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神圣使命。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前方海阔天空、气象万千。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高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火炬,与党和人民一道前进,为我们的民族开辟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作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