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文艺头条

笔墨绘家国情怀 丹青写时代华章——重庆美术创作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四届中国美术奖评选中荣获佳绩(三)

2025-01-21 09:44:07来源: “重庆文艺”微信公众号0 条评论

笔墨绘家国情怀 丹青写时代华章

——重庆美术创作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暨第四届中国美术奖评选中荣获佳绩

(三)


(选自《重庆文艺》2024年第4期)

微信图片_20250121092747.png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展开幕


编者按

笔墨绘家国情怀,丹青写时代华章。9月27日,全社会广泛瞩目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展在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盛大启幕,展出本届展览13个展区的进京作品686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献上一份厚礼。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与新中国同龄。作为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范围最广、门类最多、影响力最广泛的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75年来,展览始终与国家同频,与时代共振,将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气象万千的时代、奋进前行的人民定格在笔墨间。

10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成功落下帷幕,同日,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颁奖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重庆美术家胡永攀领衔的工业设计《“巡天”登月服系统组件设计》获得金奖,刘宇轩油画《画室》、杨世斌油画《家庭系列之我们这一代》、 耿德法水彩粉画《山海共生》获得银奖。本届展览,重庆入选和获奖作品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本期聚焦本届全国美展重庆入展和获奖作品,围绕精品创作、展览组织、生态建设、人才培养,以全国美展、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重庆市美展为研究对象,对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发展、设计艺术的中国经验进行研究,对创作生产优秀作品、培养扶持美术人才,推动重庆美术发展进行深入梳理和分析思考。


银奖

微信图片_20250121094702.jpg

杨世斌 

《家庭系列之我们这一代》

布面油画  236cm x 194cm  2024年


杨世斌

微信图片_20250121094706.jpg

1979 年生于四川省大竹县。2004 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为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教授,重庆油画学会理事,重庆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2019 年《家庭系列之花样年华》入展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并获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铜奖,2024 年《家庭系列之我们这一代》入展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并获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银奖。

专家点评:作者以写实手法表现了四代人的普通家庭生活状态。整个画面完整又极具个人特色,长方形画幅被切割为四部分,独立且相互联系。列的宽度随内容而变化,与主题呼应,不仅表现出年轻人对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更从家庭这一角度,试图阐释其在中华民族传统中的深刻意味。虽然所表现的人物呈现出一种静态、平静的感觉,但是能反映出杨世斌对时代变迁的关注。透过对家庭现实的摹写,蕴藏着其所承载的深厚情感。


——庞茂琨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绘制家庭画卷 记录爱的传承

——《家庭系列之我们这一代》创作感言

文/杨世斌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个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情感皈依之地和信仰承载之所。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我始终相信,普通人的生活故事也蕴藏着深厚的情感与历史,它们不仅真实而且值得被关注和赞美。每一代人都是时代的缔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而家庭正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那条隐形纽带。对家庭的关注和表现,这是我创作家庭系列作品的初衷。


《家庭系列之我们这一代》是家庭系列作品其中的一张,我以自己熟悉的真实生活为素材,描绘了一个现代农村普通家庭四世同堂的日常景象。作品是由四张大小不同的画作组合而成,每张画都各自展现了一代人的生活片段,在每一代人的背后,都有着他们自己的故事、情感和历史,都可以成为独立的画作,但最终他们组合在一起,展现了从祖父母到孙子辈的大家庭生活。这也是中国无数农村普通家庭生活的日常轨迹和真实写照,犹如一部家族的史诗,叙述着家族的故事、延续与时代的变迁。

 

片段一:祖父母的追忆与思念


画面最左侧是失去了丈夫的老祖母,她独自寂对人生的暮年。虽然桌上散落的药品使“她”显得有点落落寡欢,但他们这一代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与传统。他们经历过艰难的岁月,目睹了社会的变迁,他们的身影,犹如家族大树的根脉,深深扎在土地之中,稳固而不屈,一如她手中的平安经,不仅仅是农村的传统仪式,更是对过去的怀念,对逝者的追思,以及对生死的思考。

微信图片_20250121094709.jpg

创作过程照

 

片段二:父母的奋斗与奉献


画面最右侧是父母这一代,父亲怀抱中的大公鸡象征着他的职责和力量,作为家中的支柱,他承担着养家的任务。而母亲手中的鸡蛋托则暗示了她孕育和哺育的角色,她为家庭带来生命和希望。他们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当子女在城里安家,他们还是喜欢抱着老母鸡、拎着土鸡蛋赶车进城去看他们——民以食为天,由于早年的经历,他们一生都关注吃,即使现在生活已经衣食无忧,土鸡和土鸡蛋依然是他们能想到给儿女们最好的礼物。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们始终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们的未来努力铺平道路,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为了家庭,他们放弃了太多,日常忙碌与艰辛,虽然放下了自己早年的梦想,却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微信图片_20250121094713.jpg

创作过程照

 

片段三:我们的追求与憧憬


中间的两张画展现了站在时代的交叉点,承上启下的“我们”这代人的生活。我选择以女主人为中心,画中的她兼顾着工作与家庭教育的双重角色,展现了当代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而经营着一家小理发店的男主人,他的形象以理发店里镜子的形式透射在小店的玻璃移门中,这种模糊和疏远,隐喻着他在家庭中的角色并不像文化传统所强调的那么明确和主导。这种“缺席”可能是由他对工作的过度投入,也可能是由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导致的。画中展现的,正是这一代人平衡自我追求与家族责任的两难状态。我们面对着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是家庭,给了我们最坚实的后盾,使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迎接未来的挑战。我们这一代,既是家庭历史的延续者,也是未来家庭的缔造者。

微信图片_20250121094716.jpg

创作过程照

 

片段四:孩子们的成长与期望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延续,是未来无数可能性的象征。但现代社会传统价值观的弱化、文化传承的断层、教育方式的革新、社交方式的变迁等等问题,则是他们这一代所要面对的。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家庭的力量与温暖将永远指引孩子们走向光明的前方。


《家庭系列之我们这一代》不仅仅是我对一个大家庭的描述,也是对时代变迁、家族情感和代际关系的探讨。现代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诸多便利和机遇的同时,诸如全球化、城镇化、多元文化、老龄社会、数字科技、人工智能等等,也正在深度侵蚀和解构着家的功能。家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的全方位坍塌,提醒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现代化进程中的得与失,找回平衡点,以维护家庭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每一代人都在为家庭书写着他们的章节。《家庭系列之我们这一代》所表现的,正是这些章节的汇集,我把这些故事与情感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情感深度的家族画卷。我希望这幅作品呈现的是家庭的纽带,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那种跨越数代的情感联系与爱的传承。这样说来,《家庭系列之我们这一代》是对生我养我、供我皈依的家庭这个情感纽带的颂歌。

 

(重庆市文联《重庆文艺》编辑部供稿)


更多>>新闻资讯
更多>>相关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