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精神座谈会现场。中国文艺网王丽 摄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希望他们在新起点上“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殷切嘱托引发剧院及戏剧界热烈反响。
2月18日,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精神座谈会在京举办。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耀鹏主持座谈会。会上,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介绍情况并发言,艺术家代表尹晓东、冯玉萍、李树建、沈铁梅、柳萍、韩再芬、阚凌云、李卓群、崔磊、濮存昕,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杨晓雪,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先后发言。大家纷纷表示,要赓续中华文脉,创作文艺精品,不断壮大戏剧人才队伍,努力推动中国戏剧事业繁荣发展,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01
崇德尚艺 培养青年人才挑大梁
国家京剧院前身为1955年1月成立的中国京剧院,梅兰芳担任首任院长,2007年更名为国家京剧院。剧院汇集了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翁偶虹、阿甲等艺术家,建院70年来,创编上演了《杨门女将》《野猪林》《白蛇传》《满江红》《大闹天宫》《文姬归汉》等600多部优秀剧目,始终遵循戏曲艺术发展规律,践行新编历史剧、现代戏、整理改编移植优秀传统戏的“三并举”剧目方针,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敏锐反映时代精神,积极适应审美变迁。
“这不仅是给国家京剧院的一封信,更是给全国青年艺术工作者的一封回信,给每一个有梦想的青年注入了强大的信心。”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表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鼓舞下,未来会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培养一批有才气、有才华、有才情的青年艺术工作者,“进一步筑牢青年成长的平台,加大培养薪火相传的人才队伍,深入青年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优化人才集群化成长的生态,让每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做主角。”
戏曲事业薪火相传,离不开老一辈戏曲教育家甘为人梯、乐教善教,离不开戏曲界老中青少几代人在传承技艺、磨炼品格、坚守理念中接续奋斗、奋勇向前。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勉励师生们“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此番回信国家京剧院,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深感戏曲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引,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戏曲拔尖人才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中华戏曲树大根深,更要枝繁叶茂。从1973年怀揣梦想考入沈阳评剧院拜师学艺,到如今有20余位弟子,入行52年,中国剧协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冯玉萍深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的“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意义重大,她表示:“由徒到师,正是因为这样一代代周而复始的传承,中国戏曲才能人才辈出,薪火相传。这种口传心授的、立体的、活态的传承方式是带着温度、带着爱的进行曲”。冯玉萍带领沈阳大学学生们创排诗画音乐剧《镌·刻》和《国之歌》,寓教于乐,将中华戏曲文化融入其中。她说:“在传承中,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中国戏曲表演程式美,更让学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识真善美、弃假丑恶。”
民营院团向来是繁荣发展中国戏剧事业的重要力量。它们以创新为底色、以市场为导向,为构建多元戏剧文化生态积蓄力量,涌现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和制作团队,还以优质作品引领全国演艺市场,甚至走向世界。
新文艺群体戏剧工作者代表、北京央华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阚凌云表示:“戏剧表演人才遍布于广大的青少年群体之中,并不局限于专业院校。”央华通过《江南·十二场欢聚》项目的实施,构建了“学习型演员”培养体系,将传统文化、法律思政等课程融入培训之中,并通过“衣食住行”全方位引导青年演员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而法律思政课程,则旨在提升青年演员的法治观念与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在艺术创作与表演中,始终坚守道德底线,传递正能量。
最近,《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海内外爆火,展现了新一辈青年国漫创作者“小米加步枪”“十年磨一剑”的砥砺雄心,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也是这部影片的2亿多位观众之一。他说,制作团队没有经历苦难,创作不出这部为广大观众所称道的好作品,“艺为才,术为技,青年艺术工作者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敢于克服惰性、面对困难,追求‘精华中的精华’,才能不断守正创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
02
守正创新 焕发千年戏曲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非常重视包括戏剧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近年来,先后给中国戏曲学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国家京剧院等回信,信中次次出现“守正创新”,这是对新时代戏剧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
守正不是守旧,创新不是忘本。对于传承千年的戏曲艺术而言,守其传播优秀精神文化、弘扬优良道德传统之“正道”,守其民族艺术形式根本特征之“正道”有重要意义。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沈铁梅对此深有体会。在她看来,保护传承地方剧种的责任更多在于地方院团自身,各地在打造剧目时,应该尽量挖掘本土人才优势,而非盲目依靠外请主创。“地方院团应该加强角儿的素质培养,发挥角儿的作用。既要发挥其传承剧种特色的能力,也要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一批既能演,更能创作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戏曲行业行稳致远的关键。”
近年来,戏曲从业者正在以鲜活度更高的作品将观众从屏幕引向线下,大批年轻观众买票走进剧场。从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到越剧《新龙门客栈》,近年“出圈”的戏曲作品和青年人才越来越多。舞台之上,演员正以更加年轻的姿态唱新演新;大幕背后,还有掌舵全局的戏曲导演一路创新。
今年1月,讲述昔日京城戏班故事的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在北京湖广会馆的百年戏楼里唱响。这部剧由北京京剧院一级导演、编剧李卓群编剧、执导。她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数次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守正创新,这不只是守人格品行之正、艺术规律之正、服务人民之正,还要随时密切联系时代与人民的需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题材开拓之新、演艺形式之新、时代审美之新。”音乐剧《金风玉露》中有15段戏曲唱段,巧妙融入昆笛、京胡、琵琶、唢呐等戏曲音乐元素,传统与现代水乳交融,戏曲也以全新模样呈现在观众面前。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杨晓雪表示,这封回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最新有机组成,回信思想深邃、言简义丰,也从方法论角度为加强新时代文艺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深刻启示和重要指引。“理论的持久力在于守正,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坚持守正创新中发展文艺理论,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文艺实践深化所决定的。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文艺理论研究的现实感和问题导向,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让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催生出更多更新更美的艺术创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国家话剧院,嘱托艺术家们“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剧院持续感悟“收信人”职责使命,努力展现“答卷人”应有的担当与风采。中青年戏剧工作者代表、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编剧崔磊在创排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时,和大家一起重温文艺先贤们饱含民族深情的创作之路;在已成功开展三届的“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中,与一众青年创作者琢磨切磋,锤炼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青年艺术工作者的殷切寄语,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了‘人民立场’四个字,如有千钧。我们唯有以文艺先贤为榜样,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引,以新时代文艺事业群峰奔凑、诸峰映带的辉煌蓝图为己任,方能在新时代写下属于青春的铁画银钩,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03
艺术为民 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艺术为民”为新时代推动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戏曲依然肩负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重任,需要持续释放艺术的生命力和亲和力,不断繁荣发展,更好担负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
去年年底,民间秦腔剧团安万剧团爆火,台上演员和台下上万名观众在寒风凛冽中齐唱《兴汉图》,声浪如山呼海啸,唱出了秦地百姓那股潜藏在血脉中的粗粝与豪情。这一出圈名场面让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印象深刻,“这说明戏曲是接地气、有烟火气、有庞大群众基础的艺术,戏曲创作者要尊重观众,把观众摆在心里,主动作为、服务大众,才能让戏曲艺术持续焕发光彩。”
中国剧协副主席、宁夏回族自治区剧协主席柳萍深耕宁夏戏剧创作十余年,始终坚持艺术为民的创作导向,宁夏深入实施“戏曲振兴计划”,推出了一批以“秦腔现代戏三部曲”《花儿声声》《狗儿爷涅槃》《王贵与李香香》、现代京剧《红高粱》为代表的戏曲精品。“这正是优秀传统艺术植根于大众的旺盛生命力与几代戏曲人深耕艺坛的创新性相结合的丰硕成果”。在她看来,传统戏曲要在新时代焕新出彩,需要从“守住根、立住魂、敢创新、育新人、重宣传”方面下功夫。
“戏曲的新编剧目,必须得到大众的认可才有出路”。中国剧协副主席、安徽省文联副主席韩再芬认为:“践行艺术为民,意味着我们的戏剧作品要努力达到让普通观众愿意看、喜欢看、争先恐后地看。戏剧创作不能只听编剧、导演、评论家小圈子的声音,而要真正倾听大众的心声。”她表示,艺术的发展需要艺术文化生态、艺术人才生态、艺术评判生态、艺术观众生态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戏曲界要努力工作,创作出一批青年观众争相观看的优秀作品,把中国故事讲得有滋有味,使‘艺术的人民性’在戏曲领域得到彻底的贯彻与落实。”
为了推动豫剧真正走近观众、走向青年,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李树建年过花甲,依然常年四处奔走“找市场”。2024年,他推动豫剧入驻北京“京园”、上海“豫园”、郑州“家园”,实现了豫剧驻场演出的理想;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他又率豫剧团乘着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出海到海外进行文化交流演出。他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我们戏剧界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我将始终坚持‘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做一个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豫剧人,继续为繁荣党的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中国文艺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