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选自《巴人》2022年第1期)
编者按:
铜梁以铜梁龙灯享誉海内外,是远近闻名的“龙灯之乡”,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铜梁龙灯在清末已经初具规模,并繁盛于当代,是以龙文化为主题的民间舞蹈和传统彩扎工艺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也是年关节庆之时,铜梁人民祈祷人寿年丰、安乐幸福的重要活动,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铜梁龙灯以竹子和铁丝为扎架的主要材料,并在表面敷以彩绘,轻巧便捷、色彩明丽、易于造型,1995年被国家体委选用为全国舞龙比赛的标准龙具,这其中饱含了彩扎艺人们的精巧妙思。铜梁龙灯的扎制工艺主要有五大工序分别是:扎架、裱糊、彩绘、整理和总装,龙灯制作精巧、装饰性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1999年以来铜梁龙灯多次参加国庆周年庆典以及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逐渐成为中国龙的代表造型之一。铜梁龙灯彩扎工艺以其精湛的技艺于2021年被评为传统美术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1年4月,四川美术学院“造悟计划”团队走进铜梁,向铜梁龙灯彩扎工艺的非遗传承人了解龙灯彩扎背后的故事。
# 《巴人》2022年第1期内页
铜梁龙灯彩扎工艺传承人访谈录
整理人:李文丽
采访人:陈玥晓、张力文、李文丽、刘浩、刘渝静
一、周建:灵心造悟的匠心之路
周 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梁龙灯彩扎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生于龙灯彩扎世家,是铜梁龙彩扎工艺的第三代传承人,爷爷周均安为铜梁龙灯彩扎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梁龙灯彩扎工艺代表性传承人蒋玉霖,从小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学习扎龙工艺,16 岁时跟随师傅蒋玉霖到北京参加首届龙狮锦标大赛,1999 年国庆50周年大典,与哥哥周合平共同制作铜梁大龙并跟随舞龙队进京表演。2005 年成立铜梁区新艺龙灯彩扎厂,致力于培养龙灯彩扎传承人,开发了数十种新的龙灯品种。
图1 “造悟计划”团队师生采访非遗传承人周建
访谈时间:2021 年4 月10 日
访谈地点:重庆市铜梁区太平镇太平路太平小学附近铜梁龙灯工作室
采访人:陈玥晓
采访对象:周建
访谈内容:
问:老师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这门手艺的?
答:我十四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这门手艺了,十六岁的时候北京有个龙舞比赛,我就跟着队伍去搞后勤。
问:您是怎么想到会来学习这门手艺的?
答:最主要的是爱好,我看到我爷爷扎的鱼啊、灯啊、狮子啊,比较好看、好玩,我们没事的时候就偷偷的编,我们爷爷那个时候不准我们学。
问:为什么不让你们学习他的手艺呢?
答:因为那个时候做龙灯没有市场,养家糊口都有点费力。
问:当时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答:那个时候搞这种文娱活动很少,只有过春节的时候能够做一个多月的活,其他时间都没有业务可做,比较恼火。
问:您一开始向您爷爷学习,后面有正式拜师吗?
答:铜梁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是以蒋玉霖、傅泉太、周均安为代表的三大扎龙世家,八十年代的时候三家是在一起做,然后做到1991 年左右就分开做了。我是向工艺美术大师蒋玉霖老师拜的师,他和我爷爷关系比较好,蒋老师看我们年纪小,爱学又爱问,他也接受,蒋老师有很多徒弟,我们十几岁开始学习,我们的大师兄当时都三、四十岁了。
问:当时拜蒋老师为师的那些师兄现在还在做这一门手艺吗?
答:都没坚持下去,像蒋老师的两个儿子都没能传承下去,做着做着就转行了。我们当时是同一批学习的,他们做到二、三十岁的时候就转行了,出去挣钱去了。
问:那是什么原因让您继续坚持传承这门手艺的呢?
答:在接触铜梁龙以后,1984 年、1999 年、2009 年国庆周年庆典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铜梁龙多次进京,并且把舞龙纳入国家竞技体育比赛,活动和比赛越来越多,它的市场也逐步打开了。最多是我们自己的爱好,我是我家最小的孩子,我就尽力的去学去调整,我们蒋老师那边有活的话我就到他们那里去做,哪里有活我就去哪里做,也没说要挣多少钱回去,只要自己可以有饭吃,家里大人也支持。
问:当初蒋老师教您的时候,有没有传授您一些制作口诀或者技巧?
答:我们那个时候学习都是靠问和记,那个时候八几年有个相机都不得了,连一张相片都没有。那个时候我们就是爱问,如果你不问老师根本不给你说。
问:您现在扎龙用的材料是我们当地的吗?有分品种吗?
答:我们这边主要是以产竹子为主,像一般是扎这种的用的就是编背篼的那种慈竹,龙把一般就是用斑竹。
问:制作这个龙他有哪些主要的步骤呢?
答:最难就是龙头,总共的工序就有二、三十道,简单的大致步骤就是划篾条扎、造型、裱糊、勾线条装饰、最后就是细节的装饰。这都是大工序扎、裱糊、彩绘装饰,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小的环节,还需要用到很多种材料像螺丝呀、铁皮呀、竹竿呀、竹板呀、铁丝呀很多这种东西。
问:您主要是擅长扎龙的哪一个步骤?接到单子是您只做重要的部分还是完全交给工厂的手艺人来做呢?
答:我主要是造型,彩绘也可以。一般的单子我要先做一个样品出来,对方认可后,就交给其他人做,然后我再整体把关。
问:像你们这种去北京参加国庆表演的时候,对你们制作的龙有什么特殊要求吗?
答:一般都是选择我们铜梁的龙,因为比较有特色,我们铜梁的龙头形象比较好,舞动起来也比较好看。都是有要求的,按照他们需要的材质和长度来做。建国35 周年第一次进京我们老师做的龙头,现在做的龙头就是在此基础上改编的,但是也没多大的变化。建国60周年要求龙要变色,做起来就比较麻烦,比如说原本黄色的要变成红色的,就像川剧变脸一样拉着绳子拽,龙比变脸操纵的人多了几十个人,而且龙身子是软的,变起来就很麻烦,我们尝试了几十次,几十个人要配合,有一层做好的面料卡在做好的龙身上,拉动机关,上层的面料垮下来遮盖住原有的颜色。
问:铜梁龙一般有哪几种规格呢?
答:一般都是9 人、15 人、24 人,国家舞龙比赛用的标准龙长度就是18米,连前面带龙的人一共是10 人。我们铜梁的大蠕龙长度是50 米,24 个人舞动,也代表着24 个节气,也相当于24 个夜明珠,加上龙珠一共25 个人。
问:像您做这些工艺品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答:一般还是龙和鱼,龙是我的特色。我们原来出去考察过,铜梁的龙头和外面各个省市的都不一样,在我爷爷和蒋老师的扎龙造型基础上,借用了一些别人的东西,看起来更为丰富。我们铜梁的龙没那么凶,看起来要面带笑容的那种。我们出去考察如果看见别人的龙角做的比较好,我们借用来改一部分与自己的结合在一起。整体还是没有大的变化,要么就是按照订单的要求来做。
问:老师您有几个孩子?您有想过把这门手艺传承给他们?
答:我有两个,我女儿在做,我儿子读了大学。
# 《巴人》2022年第1期内页
二、周合平:享誉中外的传播之路
周合平,周建胞兄,同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梁龙灯彩扎工艺代表性传承人、铜梁龙彩扎工艺的第三代传承人,爷爷周均安为铜梁龙灯彩扎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家族传统扎龙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对龙灯彩扎工艺品不断进行创新,制作出更为绚丽的龙灯造型。2000 年成立重庆市铜梁县龙灯世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龙灯远销世界各地,已获得3 项龙灯彩扎工艺国家发明专利。
图2 “造悟计划”团队师生采访非遗传承人周合平
访谈时间:2021 年4 月10 日
访谈地点:重庆市铜梁区太平镇太平路太平小学附近铜梁龙灯工作室
采访人:李文丽、刘浩
采访对象:周合平
访谈内容:
问:老师您是从多大开始学习扎龙的?
答:十五、六岁开始就在做,我今年53 了,已经做了30 多年的龙了。
问:之前看到资料中您家几代都在做龙灯,具体是从哪一代开始做的呢?
答:从我的爷爷周均安开始,我们三代人都在做龙。
问:您的爷爷是向哪位老师学习的扎龙?
答:这个不太清楚。他们以前做龙灯做的少,主要是用这个技艺做丧葬用品,扎房子、扎马、扎牛这些。只是偶尔在过年的时候做龙,他们不是专门做龙的。现在扎龙都是从这里演变出来的。
问:扎龙的工序都有哪些?
答:在彩扎的第一道工序扎架中造型是基础,然后是表糊,表糊上去之后再进行彩绘。彩绘要先画白颜色再画重颜色最后再过线条。不过我们现在的彩绘都是现代工艺直接打印出来的颜色,像传统工艺都是手工在表糊的布料上进行绘制,现代的打印要简单很多。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组装。
问:现在用到的扎龙的主要的工具和设备都有什么?
答:有钳子、刀、电钻、锯等等。
问:材料主要有哪些?
答:有竹子、钢丝和棉线。
问:我看到有一些针对学校学生制作的龙具,都是附近的学校来定制吗?
答:有的是附近的学校定做的,也有外地的学校过来定做。比如湖南、贵州这些地方的学校都会来买。他们一般都是在参加比赛或大型活动的时候来定制,剩下的平时都是在网上买,但是网上买的就没有手工制作的这么精致。
问:学生舞龙身高会有很大差别,如何针对不同的身材比例的人来确定龙灯的尺寸?
答:他是根据舞蹈来定制的,根据一个舞蹈的需要进行构造。如果是竞技龙的话,国家体委对龙的大小、长短、比例是有要求的。比如有青少年组、中小学组,铜梁还有一些幼儿园也在教授舞龙,那就要根据人的身高,还有可以舞起多重的龙来制作。
问:现在你们做的比较多的是哪种龙?
答:竞技龙比较多。竞技龙买的人比较多。
问:您现在会有国外的订单吗?
答:以前国外的订单比较多,我从九十年代开始到2000 年之前基本都在国外做龙,一年里面有半年都在国外。2000年之后铜梁首届龙灯艺术节的时候就回国了,之后就没有出去了,一直在屋里扎龙。
问:您出国是有什么契机吗?
答:就是文化交流,有一个文化公司以文化搭桥来促进商业,这样出去的。
问:在国外做的龙和在国内做的有差异吗?
答:要根据他们的一些要求来做,基本上涉及到方案,都要根据他们当地的地方特色来做,要看他们的龙长的什么样,就按照什么样子来制作。只是用我们的工艺来做他们想要的造型。
问:国外做的龙也是用来舞龙的吗?
答:大部分都是用来做装饰,以装饰为主,基本上都是用做商业展示的。
问:现在的龙灯制作和以前差别大吗?
答:以前主要是以民间传统为主,现在基本上都是以现代工业为主。以前全部是手工制作,现在基本上是半机械化了。以前的龙头有10 多斤重,现在龙头的重量只有4、5 斤,重量减轻了一半。以前的龙太重不便于舞动,不够灵活。
问:你们是如何减轻龙头的重量的呢?
答:主要是改变材质,虽然都是用的竹子,但是采用的竹子的厚度和韧性不一样,竹子的品种也不一样。现在用的是斑竹,以前用的是慈竹,慈竹的韧性没有那么好。
问:用的竹子有没有特定产地或标准的要求?
答:没有,坡上的竹子太阳晒过要好一些。
问:扎龙选用的竹子有什么标准吗?
答:一般选用2-3 年生的竹子。
问:你们做龙会有季节性吗?过年的时候的订单会比平时多吗?
答:现在差不多,基本上一年四季都在做。不过春节的时候主要是做装饰,以灯展为主,过完节之后,就是像学校、政府搞活动,都要来做龙。现在国家不是都在普及舞龙吗?铜梁的每个学校都要有一支舞龙队。
问:彩扎工艺申请国家级非遗之后,您的生意有变好吗?
答:影响不是很大,主要是这个东西太贵了,从网上买一条龙只需要一、两千块,我们都要卖七千到一万元。因为我们是手工制作的,网上卖的都是翻模来做的。
问:您的代表作品都有哪些?
答:扎龙每个人都做的不太一样,像建国50 周年、60 周年和70 周年庆典还有奥运会开幕式的龙都是我和周建我们两兄弟来做的。
问:现在有人来找您学习扎龙技艺吗?
答:没有,太枯燥了,没有人来学。像年轻人外出打工相对还自由一些,扎龙要每天坐在这里很枯燥。
问:您的孩子会扎龙吗?
答:他们不会扎龙,我大女儿在医院上班,小儿子还在读高中,他学的就是美术,但是对扎龙没什么兴趣。
# 《巴人》2022年第1期内页
三、曹胜琼:以做带教的传承之路
曹胜琼,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梁龙灯彩扎工艺传承人,2009 年成立铜梁区琼凤女子扎龙厂,致力于铜梁龙灯彩扎技艺的校园传承工作,被多所中小学邀请传授铜梁龙灯彩扎工艺,创作风格灵秀精致、色彩艳丽,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观赏性。
访谈时间:2021 年4 月10 日
访谈地点:重庆市铜梁区文化馆
采访人:张力文、刘渝静
采访对象:曹胜琼
访谈内容:
问:老师这些龙都是您一个人做的吗?
答:这些都是我一个人做的。这都算是完成了的。我还没给他们说多久去(永川吉安学校邀请曹老师去讲解制作龙灯)。春节前答应了他们,我说春节后去,等他们学生开学了之后。
问:到永川吗?
答:永川吉安小学。要做一个成品龙出来,准备工作有很多。在2017 和2018年的时候,平潭小学有几个学生来,让我教他们做龙,他们把整个制作程序都录下来了。但是整个制作程序很久,他们等了很久。现在很多活路,要先准备材料,比如这个铁丝,我们要先用乳白胶涂到铁丝上,再用纸条缠到铁丝上。光的铁丝制作的骨架是不稳的,它是滑的。原来的纸条用长条卫生纸也可以做,现在没有那种卫生纸了,必须要用有皱纹的纸。现在也用宣纸,但是宣纸很薄。然后再把纸裁成三厘米,或三点五厘米,长短由自己定。再把裁好的纸搓成条。现在也会用一种单面胶来捆铁丝,但是单面胶捆大东西可以,捆小东西时间久了头会翘起来,最好的材料还是棉条。所以准备工作要做很多,比如龙把子,我们去竹林里挑了竹子回来后还有很多工序。把竹子砍成合适的长度,再选。屋子里的东西虽然有很多,但都是有用的东西。
问:老师我们想知道您是多久开始做扎龙工艺的?
答:我是2005 年开始学的,在老师那里做了四年多。2009 年11 月,老师叫我自己出来成业。我在学员里面年纪也算比较大的。周合平、周建他们都是从十几岁跟着爷爷开始做。当时老师叫我去缝纫龙皮,在那里缝完龙皮以后,老师就开始教我做这样做那样,所以我就学习了所有的程序,然后老师就叫我自己出来。我自己出来也不容易,最先在外面找了门市,在门市做了一年多。然后文化馆邀请我来做展厅,这个展厅当时做的很大,但是11、12 年的时候开始不准乱搭乱建,所以这个展厅就不达标。当时做展厅的时候,只给我腾了场地,但是其他费用都是我自己出的,三百多平米我全做成了大厂房的样式。后来拆了两次,最后成了现在这样子。
问:请问您的老师叫什么名字?
答:我们老师叫李开复。他现在住在铜梁老南门车站,他的儿子不做这项工艺,两个儿子都不做,所以他向外传。我是李老师教的,所以我的做法和他们的稍微有点不一样。因为我的老师他也没和谁学,他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做的。那个老师是个怪脾气,他在做这些程序的时候,当时不知道做成的效果怎么样,就像这个龙的骨架穿什么衣服(龙皮)好看。反正做完以后把龙皮褙上去以后再看。就像我做的这个龙,我当时应该选这种材,因为在小的地方上不好粘贴装饰。我该用布褙好后再画,在装饰的时候就好装饰一些。我有一些骨架也还做的不够圆润,龙肚子没鼓起来,当时在褙以前,我没有调整好。所以很多东西只能多做才知道怎么做得好。上面的画也没有固定的样式,在什么地方画什么全凭自己的想法,只要线条走势不乱,最后要用墨线归位。这项工艺我们就先做骨架,然后是裱褙,裱褙过后就是装饰,装饰后是组合。
问:您有没有收过徒弟?
答:收徒弟就是你们愿意来学就来学,我不收钱,但是你们一定要有时间。第一是时间,第二是耐心。光有时间没有耐心没用。
问:您收徒的标准就是这两个吧?
答:嗯,要坐得住呀。有时间坐不下来,学也白学了。我把所有程序都教给他们,我一点都不自私。但是要多做才能做好。我当时就和他们说,学习扎龙第一是时间,没有时间来做都是白说。再一个是要有耐心,你要坐得住,有的人做扎龙坐着屁股也痛,脚也痛,手也痛,这样是不行的。
问:您现在有几个徒弟呢?
答:现在没有。原来他们有的学过但是没有时间去补充完整。之前永川来了四个老师,加校长,一共五个。他们在这里做了四天,整天学,我把所有程序都教给他们。我还把成品、半成品都拿给他们了。但他们没有时间。所以他们只谈得上了解,没有深入的去学。深入学习必须有时间和耐心来深入。
问:您除了去过永川还去过哪些地方教授过扎龙呢?
答:重庆悦来,应该是2017 年,那次很多国家都去了的,我也去参赛了。还有重庆的木洞、巴南也邀请我去展示了。非遗只能展示,他们不学。国家对非遗有补贴,像我们这样区级的非遗传承人,一年补贴两千元,市级七千元,国家级一万三、四千元左右,所以平时还是要靠接单子养活自己。
铜梁龙灯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非遗技艺,更是中国龙文化的标志性符号。铜梁龙灯彩扎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保护,不单单只是针对这项传统手工艺,更重要的是对其背后承载的民族文化印记、精湛的技艺、传统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等内涵的重视和保护。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逐渐加深,急需为铜梁龙灯这类具有独特文化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辟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路径,重视非遗的传承,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保持独立。对铜梁龙彩扎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访谈,挖掘三位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个人记忆,使铜梁龙灯彩扎技艺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将传承人们身体力行的心得和经验记录保存。
四川美术学院“造悟计划”团队师生在口述史采访的基础上,对铜梁龙灯彩扎工艺进行了设计创新,以“鱼龙舞·祈丰年”为主题,展现了西南地区以灯祈福新年的年俗文化,让传统灯彩工艺映照出现代年节的趣味与新意,以此向民间工艺致敬。之后受邀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课题项目中的“中国年——文化与设计”展览。
“造悟计划”团队作品一:《巴渝百鱼图》
作者:陈滢竹、何彤、金丽琳、张茜茜、谢鲤璟、雷小康、潘敏、谢京荣、颜长佳、刘姗姗、刘其睿、蒋泓锦、蒙丽(工艺支持)
时间:2021年1月
作品说明:年鱼是中国传统年俗图案的代表。鱼的谐音“余”不仅仅代着盈惊艳余,也象征着降妖除鬼。汉朝,画在门扣上的鱼在降魔中赋予了很重要的作用。唐朝,鱼的图案会出现在门把上、柜门上、箱门上,以便驱走鬼怪。鱼和“余”同音,过年吃鱼寓意“年年有余”,表达中国人对于新一年的美好祝愿。中国人过年的餐桌上都少不了鱼,过年吃鲤鱼,寓意“跃龙门”之意,鲤同“礼”谐音,增添喜庆气氛;过年吃鲫鱼,鲫同“吉”音,过年鲤鱼和鲫鱼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过年吃鲢鱼,鲢同“连”谐音,过年吃鲢鱼连年有余;过年吃鳜鱼,有“富贵有余”的意头。
“造悟计划”团队作品二:《年猪高升》
作者:张压西、刘旭鹏、贾倩、罗傲、冯唐菡、冯宇森、夏凤、尹艺灵、王然、程曦、徐有鹏、马周杰、周建(工艺支持)
时间:2021年1月
作品说明:民间童谣流传“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过年杀年猪,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年俗,不仅是感恩过去一年生活的辛劳,也昭示来年五谷丰登、家业兴旺。杀年猪要挑个好日子,属牛、属马日子最佳,预示着年猪像牛、马那样壮实。年猪不是一家一户的热闹,这是十里八乡的欢庆。作品以年猪配合团年宴展开,表现“年猪叫,年快到”的中国。
“造悟计划”团队作品三:《腊肉节节》
作者:张压西、刘旭鹏、贾倩、罗傲、冯唐菡、冯宇森、夏凤、尹艺灵、王然、程曦、徐有鹏、马周杰、周建(工艺支持)
时间:2021年1月
作品说明:过年制腊肉的传统,源于古人过年的“腊祭”习俗。腊祭最早始于周代,是当时一年中最大的祭祀活动。《风俗通》记载:“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接,狎猎大祭以报功也。”“腊祭”就是用猎到的禽兽祭祀祖先和诸神。直到今日,虽没有了围猎行动,但全国多地仍保留了腌制腊肉的传统。作品通过花灯的形式还原过年制腊肉飘香,丰年足食的场景。
“造悟计划”团队作品四:《稻草龙首饰》
作者:夏凤、王佳薇、任继玲、罗傲
时间:2021年1月
作品说明:每逢喜庆节日,西南地区的人们会就地取材,用金黄色的稻草,捆扎成龙玩舞,先用竹篾扎圈,再用稻草织鳞,后用绳索牵引作龙筋。如此制作的稻草龙,龙头威武,煞是惹人喜欢。具有古朴豪放的气势,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作品选取稻草龙的造型特点和表现形式运用到首饰设计中,在作品中龙头龙尾的部分,提取用传统剪纸镂空的方式去表现,在龙身的设计上,用金属丝代替稻草进行焊接,镀金后整个龙金光闪闪。寓意着吉祥如意,喜庆祥瑞的美好愿望。
“造悟计划”团队作品五:《竹节龙首饰》
作者:罗傲、王佳薇、任继玲、夏凤
时间:2021年1月
作品说明:舞龙是中国年里一项独特又富有趣味的年俗活动,竹节龙是西南地区比较独特的龙的形式。竹节龙体型较小,便于舞动,孩童也可玩耍舞龙。作品提取竹节龙的形象,制作轻巧、好看的竹节龙胸针。龙头、龙尾采用黄铜切割形状进行镀金,竹身采用各种颜色和斑纹的竹子,两者结合以可爱、有趣的竹节龙胸针呈现。
“造悟计划”团队作品六:《猪灯首饰》
作者:冯宇森、马周杰、蒋泓宇、任继玲
时间:2021年1月
作品说明:系列作品采用腊肠灯、腊肉灯等的造型,缩小制作成可佩戴的首饰,可以作为过年的礼物。
# 《巴人》2022年第1期内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