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由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重庆文学院联合举办的袁代奎民间故事集《忠义忠州》研讨会在重庆市渝北区举行。
忠县历史悠久,山川壮美,人杰地灵,贞观八年唐太宗以巴蔓子、严颜二将军的“意怀忠信”而赐名“忠州”。旖旎秀美的自然风光、孕育了巴蔓子、严颜、秦良玉等一代代忠义之士,有着十分丰富的故事传说,孕育了丰富的“忠文化”。
袁代奎先后供职于中共忠县县委宣传部、县党史办、县政协,1997年加入重庆市民协后,长期从事民间故事的抢救性整理工作。为了让人们了解忠州,认识“忠文化”,弘扬“忠文化”,袁代奎搜集、整理、撰写了百余篇忠县山川、人物、风物故事,汇成了《忠义忠州》民间故事集,共计约三十万字。
重庆市作协原党组书记、重庆市民协顾问、一级作家王明凯表示,忠县是忠文化发祥地,历史文化名人众多,这些构成了忠文化的重要内容。《忠义忠州》是一部很有文学价值、史料价值、文献价值和教育价值的作品。
重庆市文旅委原副巡视员、重庆市民协顾问张乐特别提到该书对忠文化在忠县的起源、发扬和广泛的影响有着非常全面的讲述,对了解忠县、走近忠县、宣传忠县,扩大忠县在重庆乃至全国的影响,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教育价值。
重庆市文旅研究院原院长、重庆市民协副主席、一级作家刘德奉认为《忠义忠州》具有三个优点:一是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比较全面地收集、整理、编创了忠县的人文故事和史料;二是主题集中,系统完整,收录各方面文献、故事、传说百余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三是文笔丰富,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故事性、知识性。
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重庆市民协副主席王倩予认为该书作者躬耕多年,耗费心血,精神可嘉,以文字形式抢救记录了许多行将消失的文化遗存,十分有意义,惠及子孙。
重庆市作协副主席、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一级作家张远伦表示,袁代奎先生的《忠义忠州》以“忠文化”为核心内涵,从民间传说故事、地方风物、历史人物、革命故事等多个方面,记录了地域文化的缘起、发展、传承,是一部地方民间文化百科式著作,史料价值、文学价值不容小觑。
同时,与会各位专家也对此书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一是定位要更加清晰。该书主体用民间文学的体裁进行讲述, 但一些篇章史料性、论述性、考证性和工具书范式色彩太强,文学性不够,建议突出一个文体,将与主体文体无关的文章删除。二是逻辑要更加严谨。目前该书的板块分类稍显杂乱,建议按时间或类别重新排序,突出文本的逻辑性。三是表述要更加准确。个别字句和提法不太准确,没有与时俱进,如前言 “四化强国”的提法就比较陈旧,建议全书的语言表述要更加具有时代性。
据重庆市民协秘书长李星介绍,近年来,重庆市民协十分重视民间文学的发展,已编撰《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重庆卷)共五卷,开展“重庆新故事创作大赛”,组织民间文学骨干赴江津区开展民间故事采风等活动。类似此次个人民间故事研讨会尚属首次,今后除挖掘整理以外,将在研究性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民间文学的“静态”保存和“活态”传承,激活民间文学助力地方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