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2025年2月21日第2版版面图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给国家京剧院
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精神
座谈会在京召开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剧院的青年艺术工作者。这是继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回信后再度回信勉励戏剧工作者,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戏剧事业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令戏剧界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图为座谈会现场
为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2月18日,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精神座谈会在京召开,引领全国戏剧工作者赓续中华文脉,创作戏剧精品,努力推动中国戏剧事业繁荣发展,为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贡献力量。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耀鹏出席并主持座谈会。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中国剧协副主席王勇、尹晓东、冯玉萍、李树建、沈铁梅、孟广禄、柳萍、韩再芬,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杨晓雪,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粤春,《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中国剧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傅亦轩,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薛长绪、王春梅,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主任李小青,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昕,以及新文艺群体戏剧工作者代表、中青年戏剧工作者代表,中国剧协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北京剧协负责同志等30余人出席座谈会。
发言摘登
以现场发言顺序为序
奋进新征程 国粹展风采
王勇
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京剧院院长
1月9日,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我们荣幸地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回信,回信充分肯定了70年来国家京剧院走过的光荣历程和取得的发展成就,为国家京剧院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回信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对国粹艺术和剧院发展的殷切期望。国家京剧院全体演职员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国家京剧院的根脉在延安,前身是1942年在党中央关怀下成立的延安平剧研究院,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推陈出新”。1955年1月正式成立中国京剧院,首任院长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氍毹流光溢彩、星辉熠熠,一代又一代艺术家赓续国粹文脉、传承薪火、守正创新,在京剧艺术的舞台上百花竞放,结下硕果累累。七十载春风化雨,党的关心支持是剧院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七十载发荣滋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哺育艺术根脉薪火相传;七十载雅韵远播,文化名片闪耀世界舞台。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这不仅是给国家京剧院的一封信,更是给全国青年艺术工作者的一封信。这封信给每一个有梦想的青年注入了强大信心,让他们更好地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迎向文化自信自强、文明更见荣光的梦想时代。
近年来,国家京剧院搭建青年成长平台,人人当主角;打造青年品牌,争相“大练功”。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推动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一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京剧院提出的最新要求,建设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和艺术殿堂。赓续中华文脉,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艺术舞台上鲜明展示中国气派、中国风范。二是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贯穿工作各环节、全过程,推动现代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战略高度,推动传统艺术生命更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京剧艺术。三是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培育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踏实带领青年同志把对祖国的深情和对人民的热爱汇入艺术追求中,勤勉奋斗,挺膺担当,创作更多体现崇高理想信念、饱含真善美的优秀作品。
传承与创新:
戏曲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
尹晓东
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新一代京剧艺术工作者。五年前,中国戏曲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给学校师生回信。这两封回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戏曲事业的高度重视与持续关怀,对戏曲人才培养的殷切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我们吹响了奋进的号角,为戏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作为戏曲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引,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戏曲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首先,崇德尚艺是戏曲人才培养的基石。我们要将德艺双馨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通过师德师风建设以及高质量的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第二,守正创新是戏曲人才培养的动力源泉。传统是戏曲艺术的根和魂,要让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经典剧目中蕴含的美学意蕴,领悟戏曲艺术的精髓和内涵。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鼓励青年人在剧目创作、表演形式、舞台呈现等方面大胆创新,融合现代科技与多元文化元素,让戏曲艺术更加贴近时代、贴近观众。第三,实践锻炼是戏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与专业戏曲院团、文化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演出、交流等实践机会,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带着温度去传承
冯玉萍
中国剧协副主席
辽宁省文联副主席
沈阳大学评剧艺术研究中心负责人
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回信极大鼓舞了我们戏曲工作者。中国戏曲如何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熠熠生辉,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我们承上启下担负着传承的责任,要带着温度去传承,用肩膀托起青年人,让青年演员“雏凤清于老凤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今我已有二十几位弟子,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剧种。当他们叫我一声“师父”时,对于我来说,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舞台上的角儿,要率先当人梯、做绿叶,这需要角色的转换,核心是“爱”,爱戏曲,爱弟子。师父不仅要有格局、胸怀,更要师徒如父子,不仅要用温度传承技艺,更要不断地丰富自己,向各个剧种学习,兼收并蓄,在创造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在传承中教学相长。“中华戏曲不仅要树大根深,更要枝繁叶茂”,这是我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所言。演而优则导,是学生赋予了我导演的使命,先后为弟子导演了十几部大戏,有原创、有传承。我深知,传承意味着什么。正是因为传承有温度,用爱撑起这片天,才有了中国戏曲薪火相传,一代代新人辈出。我们要时刻牢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将传承进行到底。
始终坚持
“创作是中心任务、
作品是立身之本”
李树建
中国剧协副主席
河南省剧协主席
河南豫剧院名誉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全国戏剧界引起强烈反响。他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的主旨,一是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这是对戏曲艺术根基的坚守;二是践行艺术为民,这是对文艺工作者初心的回归;三是鼓励培养优秀人才,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传播、传帮带的使命担当。多年来我一直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2024年,我们的豫剧入驻了上海“豫园”、郑州“家园”、北京“京园”。上海的“豫园”是传播,北京的“京园”是传承,郑州的“家园”是创新。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又率豫剧团乘着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出海到海外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我穿梭于上海、郑州、北京三地,往返37次,才实现了豫剧驻场演出的理想,实现了“新时代、新生代、新形态,看我戏曲新一代”的开拓性探索。去年,我们在三地演出了近百场,受到各界高度评价。2025年,我们的任务更加艰巨,一是出版《中国豫剧》丛书,共12卷,300多万字;二是和聚橙集团合作,完成第二阶段的沉浸式小剧场全国巡演“忠孝节义”四部曲;三是我的两百多名弟子计划在中国戏曲学院举办培训班,并在北京作汇报演出;四是在北京河南大厦进行长期驻场演出等。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我们戏剧界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我将始终坚持“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做一个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豫剧人,继续为繁荣党的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承优良传统,
让地方剧种焕发光彩
沈铁梅
中国剧协副主席
重庆市文联主席
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二级巡视员
重庆市川剧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回信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是勉励,是期望,更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赓续中华文脉、创作文艺精品、不断壮大戏剧人才队伍的前行之路。这些年来,新创剧目虽多,但真正能够存活下来的好作品不算太多。我以为,在创作戏曲时,必须充分尊重戏曲的传承发展规律,应该尽量立足本土人才培养,挖掘本土人才优势,而不是把更多希望寄托于外请主创。中国戏曲的美学体系庞大而丰富,注重以歌舞演故事,它的写意性和虚拟性凝练成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在此基础上,保留个性才能百花齐放,真正让中国戏曲百花园姹紫嫣红,美不胜收。我们重庆川剧院的《金子》演出700多场,《李亚仙》演出150多场,《江姐》演出200多场,得到了广泛认可。我自己深度介入创作,既是主演,也承担了大量导演工作。我们充分尊重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主演全程介入、严格把关,锲而不舍地打造精品。各院团应该加强角儿的素质培养,发挥角儿的作用,培养一批既能演更能创作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戏曲艺术行稳致远的关键。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地域性本来就是中国戏曲的一大特色,各地应该重视当地名角儿、名团的带头作用,培养创作队伍,壮大创作力量,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发展道路。
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柳萍
中国剧协副主席
宁夏回族自治区剧协主席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饱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饱含着对新一代戏曲工作者的深切关怀与殷殷厚望,极大激励了全国戏剧工作者。宁夏始终坚持艺术为民的创作导向,深入实施“戏曲振兴计划”,推出了一批以“秦腔现代戏三部曲”(《花儿声声》《狗儿爷涅槃》《王贵与李香香》)、现代京剧《红高粱》为代表的戏曲精品。这正是优秀传统艺术植根于大众的旺盛生命力与几代戏曲人深耕艺坛的创新性相结合的丰硕成果。传统戏曲如何在新时代焕新出彩?首先,要“守住根”,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沁润。要从传统文化的富矿中汲取创新的灵感、积累创造的本领。二是要“立住魂”,坚持优质的内容创作。剧本要扎实、剧情要严谨、舞台要唯美,经得起推敲和批评。三是要“敢创新”,创新是传统戏曲破局脱困的唯一出路。我们要注重传统艺术的时代表达,注重戏曲艺术的跨界呈现,既能用传统艺术形式讲述新时代的故事,又能时代化解构弘扬传统价值观。四是要“育新人”,既要发现、培养、壮大戏曲人才队伍,也要培育年轻观众,要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戏曲、从事戏曲,与戏曲艺术互相成就。最后,要“重宣传”,学会利用新媒体进行立体宣推。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研究新时代戏曲传承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推出更多具有世界影响、中国特色的优秀戏曲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
戏曲作品必须得到大众的认可
才有出路
韩再芬
中国剧协副主席
安徽省文联副主席
安徽省剧协主席
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巨大鼓舞,也是对我们所有戏曲工作者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更是对我们创作方向的正确指引。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艺术为民”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深有感悟。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在人才培养上,我们作了大胆尝试,走学徒制和学院制并举的道路。2010年,我们剧院成立了再芬黄梅青年团,做到“多演出、多纠错;常演出、常提高”,请来一批有舞台经验的老艺人指导训练。我们的“再芬黄梅公馆”既是安庆师范大学的戏曲文科实验室,又是青年演员每晚演出的舞台,除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十四年如一日,青年演员茁壮成长。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提炼出“让人人都能当主演”的理念,让每一位演员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我们不断复排传统戏、创作新剧目,只要有机会就在全国乃至国际的大小舞台历练,一年总演出场次能够达到近500场。我们坚定地认为,戏曲的新编剧目,必须得到大众的认可才有出路。不能只听编剧、导演、评论家小圈子的声音,而要真正倾听大众的心声。艺术的发展需要艺术文化生态、艺术人才生态、艺术评判生态、艺术观众生态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戏曲界要努力工作,创作出一批青年观众争相观看的优秀作品,把中国故事讲得有滋有味,使“艺术的人民性”在戏曲领域得到彻底的贯彻与落实。
培养青年人才,讲好中国故事
阚凌云
新文艺群体戏剧工作者代表
北京央华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回信充分体现了对中国文艺事业及培育优秀人才的深切关怀。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和民营戏剧院团的管理者,我和我所带领的央华戏剧始终立足中华文明,以优质内容为核心,注重现代新质审美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不断突破已有的戏剧创作格局。同时,我们放眼全球,坚定文化自信,始终致力于为时代和人民奉献文艺精品。话剧《鳄鱼》便是这样的作品,它不仅实现了戏剧舞台技术的跨越,更是凭借国际视野下的音乐元素的融入,达成了中西戏剧文化的深度交流与对话。青年演员的培养是文艺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追求文化自信自强的道路上,他们更是肩负着重大责任。为此,央华通过《江南·十二场欢聚》项目的实施,构建了“学习型演员”培养体系,将传统文化、法律思政等课程融入培训之中,并通过“衣食住行”全方位引导青年演员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而法律思政课程,则旨在提升青年演员的法治观念与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在艺术创作与表演中,始终坚守道德底线,传递正能量。我们深知,戏剧表演人才遍布于广大的青少年群体之中,并不局限于专业院校。因此,我们将致力于做好表演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实践,努力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表演人才。
做新时代刀锋向内的艺术工匠
李卓群
中青年戏剧工作者代表
北京京剧院一级导演、编剧、制作人
我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许,结合自身实践,有几点思索:一是工匠精神。我们的作品,要求的是鬼斧神工之“精匠”,不是“匠气”。高峰之作不只是刻苦与研磨换来的,更重要的是落笔前的准备、下刀时的角度、烧制时的火候。我始终相信“灵感”是锦上添花的明珠,不是信手而来的侥幸。昆剧《盛世红妆》自剧本创作之始,各工种就在各自创作上不断突破与翻新。二是有效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创新,不仅是要求我们守人格品行之正、艺术规律之正、服务受众之正,更要密切联系时代与人民需要,在此前提下创题材开拓之新、创演出形式之新、创时代审美之新。我和团队以“全链条”模式进行行业探索,以小剧场京剧《惜·姣》为始,进行了中国小剧场戏曲的市场探索;以京剧《大宅门》为题,探索国民大IP的戏曲化呈现;以京剧《鉴证》为抓手,首次实现国家最新考古成就与戏曲剧目的结合,也实现其他产业购买原创戏曲IP的先河;以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为基础,实现在国家重点文保单位里驻场演出音乐剧,践行文史、文博、文创、文教、文旅的“五位”结合。三是刀锋向内。带领研究型创作团队,从策划阶段开始就充分调研剧目、剧团、剧种、剧群的需求,做到因人设戏、因团择戏、因剧种捏戏、因受众磨戏。要做复合型创作者,全链条“透明”生产,牢牢把控全流程与方向,努力交上在品质、成本、口碑方面都对得起人民的答卷。
以青春笔墨,书时代答卷
崔磊
中青年戏剧工作者代表
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编剧
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回信,如春风化雨般令我们青年艺术工作者群体倍感温暖,为我们投身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为新时代文艺工作锚定价值航向,擘画宏伟蓝图。2021年,国家话剧院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剧院持续感悟“收信人”职责使命,努力展现“答卷人”应有的担当与风采。在创排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时,我们重温文艺先贤们饱含民族深情的创作之路;在已成功开展三届的“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中,青年创作者琢磨切磋,锤炼本领。在话剧《苏堤春晓》与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第二现场”项目中,剧院数个青年先锋小队赶赴各地演播前线,实地攻克技术难题,只为让大漠孤烟与江南烟雨共映同一轮明月,惠及更多观众……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青年艺术工作者的殷切寄语,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立场”四个字,如有千钧。“人民性”不仅体现在笔下的角色,更需以躬身俯首的姿态倾听大地的心跳。我们青年创作者唯有以文艺先贤为榜样,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引,以新时代文艺事业群峰奔凑、诸峰映带的辉煌蓝图为己任,方能在新时代写下属于青春的铁画银钩,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任重道远 不负年华
濮存昕
中国剧协主席
戏曲、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是我们伟大的民族语言、伟大的民族艺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没有诗词、没有戏曲、没有传统文化,中国人怎么能说出那么优美的话?所以,今天我们要努力把这些美好传承下去,我们要努力把这方水土上的戏曲、戏剧传承弘扬下去,让它永远灿烂。
我们身上所有的艺术,“艺”就是才气,“术”就是要有活儿。我们要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要向老前辈学习,之后才能守正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文化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越来越多的剧场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普通的县里都有设施完善的剧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剧场里有戏演,有好戏演,要出人出戏。我们话剧界要向戏曲界学习,年轻演员要向老前辈学习,我们要把瑰宝一样的文辞说好,把基本功练好。希望年轻演员要往上走,不能比老演员差,身上要有点真玩意儿;要有技术,要有才气;要向所有的艺术门类学习,要有生活体验,要吃得了苦,要超越自己的惰性,要看到精华中的精华,要对得起观众。
我们要做出个样子来,就像梅葆玖先生说的,京剧就是要给国人做个样儿。戏曲集所有美于一身,诗词、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再加上表演,非常美。我们创造的艺术、创造的角色,一定要美。我们的导演、编剧、演员、舞台美术,以及院团长、艺术行政部门的所有人,都要拧成一股绳,创作出好剧目,办好我们的院团。所以,今天的会议就是擂战鼓,就是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
坚持守正创新 厚植理论根基
杨晓雪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最新有机组成,回信思想深邃、言简义丰,也从方法论角度为我们加强新时代文艺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深刻启示和重要指引。溯其源,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思想和理论学术资源。“两个结合”重大理论的提出,彰显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辩证关系的深刻洞察和系统把握。我们推动建构当代文艺理论,是一场关乎文化主体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以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为根脉,以传统艺术精髓为光源。循其方,以守正创新的思想方法提高文艺理论研究原创能力。守正创新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底色和鲜明特质,也是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各方面全过程的思想方法。理论的持久力在于守正,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坚持守正创新中发展文艺理论,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文艺实践深化所决定的。致其远,用发展的理论引领戏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中国文联肩负着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加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重要职责。2022年,中国文联研究制定了《学习研究宣传阐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五年工作规划(2022—2026)》,公开发布部级研究课题,力求通过推出创新理论成果及时回答文艺实践所提出的时代性课题。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文艺理论研究的现实感和问题导向,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让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催生出更多更新更美的艺术创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贯彻回信精神,
推动戏剧事业高质量发展
陈涌泉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回信,是继2020年给中国戏曲学院、2021年给中国国家话剧院、2022年给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回信后,再度回信勉励戏剧工作者,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戏剧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也是对全国戏剧界的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为我们在新时代推动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首先,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戏剧艺术焕发时代光彩。守正创新是戏剧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既要坚守艺术本体,又要与时俱进,使传统艺术彰显现代神韵。应继续加大对青年戏曲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展示平台。二是要坚持艺术为民,尊重大众审美。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工作导向,要把观众摆在心里,主动作为,才能让戏曲艺术生生不息。同时要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大众传播手段,推动更多优秀的戏曲剧目、演员、现象“破圈”,让戏曲更好地回归大众,服务人民。三是要坚持崇德尚艺、争做德艺双馨的戏剧艺术家。戏剧工作者作为文艺战线的重要力量,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维护行业的整体形象,要继续发扬戏比天大的优良传统,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中国剧协将把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任务中,为推动中国戏剧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图由中国剧协提供
来源:“中国艺术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