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尘光》是诗人泥文成功跨界跻身小说创作领域的力作。《尘光》以敏锐的民生视角,将镜头对准了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生动展现了他们在城市边缘的生存状态。泥文没有流于俗套,既不过度渲染他们的生存艰辛,也不简单粗暴地将人物性格脸谱化,而是通过一系列事件自然呈现人物内心的精神追求和人性的动态演变。就像主人公傅路娃,从拆迁工人做起,一路摸爬滚打,成长为领班、包工头,最终成为老板。在这漫长而艰辛的打拼途中,他不仅见证了农民兄弟们生存状态的改变,更目睹了人性在金钱与生存下的种种变化。
实际上,在傅路娃的命运背后,深深烙印着作者泥文丰富的人生经历。曾身为农民工的他,在无处安身时,大街、桥洞甚至水泥筒都成了他临时的栖身之所;进砖厂劳作,拉着沉重的生砖坯进窑洞,每走一步都艰难无比;生活条件艰苦,受伤后只简单用炉灰敷伤口。这些桥段与小说中傅路娃的遭遇高度吻合。不难看出,泥文将自身体验与社会变革、城乡差异以及个人情感原汁原味地融合在一起,借助傅路娃这一形象直面自身曾经的懦弱与怀疑,并用现实主义笔触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集体变迁,也为城市化发展进程做了生动而珍贵的补充。
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向来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社会的真实面貌与人民的生活百态。对人物的精彩塑造,泥文具有独特的叙事手法。源于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与深切洞悉,他摒弃了玩弄文本游戏的浮躁,采用质朴无华的语言讲述故事。小说几乎没有对周遭场景的细致描绘,也不借助自然感官来建立人物联系,甚至连人物的外貌描写都付诸阙如。这种白描写法对情节的要求格外严苛,一旦情节把控失当,便会落入平淡乏味的窠臼。然而,泥文却凭借在文本取舍上的深厚功力,构建起一个朴素、日常、具体却又精练缜密的故事架构,在紧凑的格局中浓缩百态故事,将务工生活描写得精彩纷呈又条理清晰,从而巧妙化解了极简手法可能带来的风险,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震撼人心。
在叙事技巧上,泥文避开刻意营造戏剧冲突的俗套,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让故事在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之间穿梭自如,毫无阻碍。倒叙手法与曲折情节相得益彰,使小说节奏时缓时急,情节发展张弛有度,充满节奏感与张力。比如傅路娃的命运转折,从离开家乡到城市打拼,遭遇各种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问题和人际冲突,扣人心弦,引人入胜。随着情节的跌宕推进,人物心理发生微妙转化,傅路娃的蜕变轨迹清晰可见,形象得以确立并逐渐丰满。这种写法虽然冒险,但却能以简洁有力的方式,直击生活本质,让读者更专注于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本身,也能在情节发展中留足勾勒人物形象的想象空间,从而可以从多元角度去理解和感受人物的生活价值和情感倾向,使平凡而真实的人物形象在阅读过程中变得更加厚重、立体。
基于这样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传神的人物塑造,泥文在《尘光》中完成的不仅仅是一个精彩故事的讲述,更是一次对社会群体命运的深度探寻。泥文用文字给予人性以重量,镜照农民工群落的境遇和生态,从而以更具体且丰富的胸怀去理解时代中的他们。可以说,泥文是一个经验者,一个观察者,更是一个探索者。他坚定地把刻画小人物痛并快乐的生存状态定位在生活与文学的界面上,透过小说为农民工立传,让人为之掩卷,为之踯躅,直抵心灵。
作者: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