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摄影家储卫民获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选自《重庆文艺》2024年第4期)
编者按
11月23日,备受瞩目的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在河南三门峡颁奖,重庆90后摄影家储卫民荣获艺术摄影类金像奖。这是自1989年第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以来,重庆摄影家第二次摘得该项摄影艺术桂冠。
中国摄影金像奖是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是对德艺双馨摄影工作者艺术成就的最高赞誉。作为本届最年轻的获奖者,储卫民以独到的视角,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从风景中提取富有意味的形象符号,以深具东方精神内涵的影像语言,讲述了“不一样”的中国故事。
本期对储卫民获奖进行综合报道,分享作品《不一样的中国》《火车看中国》《中国新塔》《变化中的格陵兰岛》,邀请艺术家分享照片背后的拍摄故事,探索中国故事的新的讲述方法。邀请市摄协副主席陈彤先生撰文,对储卫民作品的视觉修辞和图像表现进行研究,解读作品中蕴含的中国美学精神。
储卫民
1990 年生,重庆北碚人。大学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本硕连读班,后入读南洋理工大学,专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摄影师。2019 年凭借作品《北极的冬天》成为中国大陆首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旅行者摄影大赛全球总冠军。2022《烂尾楼里的微光》获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年度荣誉奖。2023 年《火车车窗外的西藏风景 》获哈苏大师奖。2024 年获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获奖感言:作为一名青年摄影师和新媒体从业者,很感谢中国摄影家协会的认可以及重庆市摄影家协会的推荐,同时也要感谢在摄影之路上一直关注我的家人、前辈和朋友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也有许多故事值得挖掘,期待未来继续拍好中国故事。
——储卫民
专家点评:作为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年轻摄影师、摄影自媒体主理人,储卫民一出道便有不俗表现。他以自由的行走和观看,聚焦今日中国的发展变化,展现世界生态的多元意趣。他的作品代表着青年人的敏锐感知与灵动视角,既有对多种新媒介的熟练运用,又以自然而不做作的创新理念时时带来惊喜,孕育出新时代蓬勃生长的影像新力量。
——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审委员会
用摄影讲好中国时代故事
文/储卫民
从2017年成为职业摄影师至今,我一直在思考创作的方向,如何用风景摄影结合纪实摄影、艺术摄影的方式,个性化地讲述中国故事,特别是融入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与问题。
风景摄影发展到当代,已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呈现手法和表现形式。有如同安塞尔·亚当斯一般,表现自然风景的宏大与崇高;也有如郎静山、迈克·肯纳一样,追寻东方山水的禅意与宁静;既有贝歇夫妇、安德烈·古斯基冷峻客观的工业景观,还有斯蒂芬·肖尔、乔·斯坦菲尔德平常无奇的街头小景。当然也不能忽视国内外社交平台上的流行摄影师比如本杰明·埃弗雷特、马克思·赖夫,他们作品强烈的色彩风格和美术呈现非常适应手机传播时代的需求。
我认为这些风格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只有博采众长并融入自己的理解,才能创作出既具有个人特色的鲜明风格、又有国际共通的艺术语言的作品。
可是要融合吸收如此多的灵感和风格谈何容易,因此我决定先从自己最熟悉的互联网流行风格开始尝试,探索中国故事的讲述方法,也就有了《不一样的中国》这组作品。
这组作品主要以西方流行的色彩风格,以及无人机、卫星地图、3D模型等现代化的科技探索手段,去呈现中国的自然与城市风光。
其中一些机位,比如西藏那曲、新疆库车、青海祁连的几张照片,是我通过卫星、无人机、徒步探索等多种手段独创发现的。这些科技手段已经被国外风景摄影师大规模应用,他们已经不再需要翻山越岭和漫长等待才能创作出一张大片。3D模型和卫星地图让摄影师能足不出户就对目的地进行考察。同时多款手机APP都有精确的天文现象、潮汐高度的计算功能,可以精确计算月亮银河某日某时与山峰建筑的具体方位,到现场后再利用无人机对真实环境快速考察。自然风光和城市风光照片的创作效率大大提升。
另外在黄山、桂林、上海、重庆等等“网红”景点,我则对其进行了个性化的艺术呈现。比如上海外滩,高楼大厦和灯红酒绿只是其表象,我希望通过在雨夜对外滩匆忙走过还在看手机的上班族的记录,去展现真实“魔都”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组作品因为风格适合互联网环境,在中国的微博等社交媒体,以及国外的Ins等平台上,都获得了一定声量的传播,不过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所呈现的风景并没有呈现出中国当今的时代面貌、时代发展和时代问题。
在当下,很多国外观众并非不知道西安、北京的历史悠久,上海、深圳的现代繁华,桂林、西藏的风景优美,而是对中国最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不了解。因此我需要向传统的纪实摄影吸取灵感,用普通人的视角、普通人的故事、普通人的衣着物件,去讲述中国故事。当然传统的纪实摄影风格也有挑战,那就是海量图片时代人们的审美疲劳,因此个性化的视觉呈现也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我也开始向新地形摄影师们吸取灵感,他们对社会景观的拍摄就非常鲜明地呈现和记录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风貌。公路摄影、大画幅拍摄是他们常用的拍摄形式。不过美国是一个汽车上的国家,如何探索适合中国当下的拍摄方式?如何找到一个能够代表当代中国的象征符号?如何利用现代互联网媒介对作品进行传播?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能照搬。
2020年,我在乘坐火车前往格尔木的途中,看着车窗外的西北戈壁和密集的各类工厂,以及车窗内普通人们的喜怒哀乐,萌生了通过火车车窗展现中国当代风貌的想法。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我要通过火车车窗去拍摄风景,因为我想用一种现在才能实现的技术,去呈现当下中国所独有的风景题材。
只有在当代中国,在这个世界高铁里程和火车客运铁路里程最长的国家,在这片96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才能通过铁路看到如此丰富的景观,无论是高原、雨林、雪山、湖泊、水乡还是巨大的城市群。
储卫民在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作品展览上为观众解读自己的作品
而王福春老师的《火车上的中国人》以及美国摄影师李·弗里德兰德的《America by Car》等作品,则向我们展示了通过交通工具去展现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方式,为我的这组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参考榜样。
因此在我的这组作品中,车窗外既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有铁塔、公路、桥梁、化工厂、风力机组这些时代景观。照片中可可西里雪山下的公路与光缆、沱沱河站外密集的防沙网墙以及戈壁滩上孤零零的4G信号塔,也为这些让人震撼的山川湖海,附上了2020年代的时代印记。
车窗内外,我的照片中也有很多普通人或者他们的物件出现,他们是修路工人、铁道职工、支教老师、游客、当地居民……极具民族特色的行李箱和窗外平衡车上的修路工人,在桌上小憩的中国中车技术工程师与窗外田里劳作的藏民,窗内复兴号动车组现代化商务座上的当地老人与窗外传统的高原集市,这些普通人的衣着、物件和故事,则用一种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去讲述高铁、基建这样的宏大叙事。
当然,要同时展现车窗内外的景观,也只有现在超高宽容度的相机芯片、强大的人工智能降噪算法、方便的多张合成技术,才能让ISO1000 1/2000s这样夸张参数的照片有了足够的纵深细节表现力。
我个人的艺术理念,并不是追求一个瞬间的客观物理的真实,而是要呈现一个时代深度的真实。因此在这组创作中,我在保证车窗内场景、车窗外风景都是真实在火车同一线路车内拍摄的前提下,也会进行一些个性化的主观呈现,以期实现更强的艺术表现力。比如车窗内行李箱上的红色丝带,以及车窗外藏地新农村上的彩虹,这两个场景是在同一趟列车上的不同时刻拍摄的,但我把他们后期组合在了一起,让车内车外形成了视觉上的呼应。又比如车窗内的行李箱,以及车窗外的修路工人,他们具有意义上的强烈互动,因此我也把他们呈现在了一起,增加照片的深度。在客观记录的基础上进行主观的呈现和创新,用贴近时代的视觉风格去进行呈现,也让我的这组《车窗外的青藏铁路》在互联网上获得了过亿的阅读量,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媒体的跟进报道,并入围了当年的哈苏大师赛。
《火车看中国》展现了中国发展的蓬勃状态,但我们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于是我从2022开始创作的作品《烂尾楼里的微光》,聚焦在中国楼市狂奔中的独特产物——烂尾楼,尝试呈现资本无序扩张带来的隐患和问题。
这组作品辗转拍摄了西安、郑州、青岛的多个烂尾项目,视觉部分参考了艺术摄影师Todd Hido在夜晚环境下的创作,不仅在国内获得了社交媒体上亿次的浏览和《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的采访,还获得了2023年世界新闻摄影奖的亚洲荣誉奖。其中部分烂尾楼盘在大家的广泛关注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介入下,已经复工并建成,这也让我感受到了风景摄影结合纪实摄影后,可以产生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从2023年底开始,我又将镜头对准了中国的新能源、5G通信、特种材料等“新质生产力”行业,以“塔”这一符号进行概括和呈现,开启了《中国新塔》项目的创作。
《中国新塔》聚焦于中国大地上的那些现代塔状建筑。我利用无人机长焦镜头拍摄的高压输电塔、5G信号发射塔、风力发电塔、光热发电塔、化工厂排放塔等等“现代新塔”,则代表着中国未来引领世界的发展方向。
这组作品的布局和色调受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响,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创作理念,希望呈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天人合一”境界。
用摄影讲好中国的时代故事,是我们这一代摄影人的使命和责任。在未来的创作中,我也会继续向更多的艺术家学习,并融入更多东方的精神内涵,从中国传统的艺术和文化中找寻灵感,从中国发展的伟大历程中吸取素材,用摄影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深厚、丰富、多样的中国。
(重庆市文联《重庆文艺》编辑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