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人合一·玉髓微刻》系列创意作品之一 潘啟慧
重庆璧山,在秀湖老街深处的工作室里,一位老人正屏息凝神地盯着显微镜,只见他手执比绣花针还细的刻刀,随着刀锋在发丝上游走,一呼一吸都显得特别漫长,这次他要用刻刀在头发丝上雕刻古诗《琵琶行》。这位老人就是非遗微刻大师潘啟慧,他在头发丝上刻诗的绝技,使用的正是“璧山微刻”工艺。
“璧山微刻”工艺以金、银、玉、印石、陶瓷、毛发等为雕刻材料,以书法、画作等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小中见大、微中见精”的独特魅力。身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手中的刻刀不仅刻下《兰亭序》的风骨,刻出《清明上河图》的肌理,更把这门“在头发丝上作画”的绝技,从璧山小城刻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刻上世界手工大赛的领奖台。他的作品不仅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更斩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等多项殊荣,为璧山微刻写下了熠熠生辉的时代篇章。
>>青年时痴迷微刻技艺,勤思苦练
1982年,在一次内部展览上看到同事的微刻作品后,潘啟慧便对微刻念念不忘,开始了废寝忘食的学习。他放弃一切文娱活动,用自制的工具在牙刷手柄、石头、有机玻璃、陶器、金属上练习,夜以继日地勤思苦练,加上从小练就的书法绘画功底,潘啟慧的微刻技艺进步惊人。
为了让微刻书法能体现出其本来的笔锋,潘啟慧采用自制雕刻工具雕刻作品。他自制了4面都有刀口的四棱形刻刀,对各种雕刻材料都很适用。
潘啟慧坚信,微雕没有捷径,只有多练。因为苦练,他从最开始每平方厘米刻200个字,到如今能刻2万个字。他的微刻书法作品,无论楷、行、篆、隶、草各体都有中国传统书法的笔墨神韵。微刻画更是精妙绝伦,独创的着色技巧堪称一绝,山水、花鸟、人物的线条刻画都清晰流畅,色彩层次丰富。
>>深耕传统文化,匠心雕琢非遗瑰宝
除了对微刻技艺深耕,潘啟慧对微刻的内容也极为讲究,多以中华诗词文章、中国名画以及地方特色文化为主要内容。
他说:“微刻应该承载起弘扬、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我雕刻的不仅是一个个艺术作品,更应是一件件弘扬中国文化的精品!”
为使每件作品都能淋漓尽致地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潘啟慧潜心研习,用微小刻痕丈量文明厚度,让传统文化在毫厘间鲜活。《中国古代体育图》《中国书法臂搁》等作品,都是中华文明的精彩呈现。微刻作品《琵琶行》是潘啟慧最珍爱的作品,这是在总长10厘米的袖珍琵琶的弦上微刻全诗630字,弦由4根白发做成,上面的字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此外,他耗时20年完成的作品《清明上河图》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做好“传帮带”,好技艺留与子孙后代
2014年,“璧山微刻”工艺入选重庆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更好地传承弘扬“璧山微刻”文化,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潘啟慧工作室、市级非遗璧山微刻传承之所——“精微艺术馆”入驻璧山国际非遗手艺特色小镇,馆内珍藏了潘啟慧几十年来创作的微刻作品。他说,这些文化财富只有传给后代子孙,才有意义。
为了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潘啟慧在全国各地收了17位徒弟。他收徒弟,不仅看重对方的书法绘画基本功,更看重人品,一定要踏实、诚恳,就像他用来自勉的一句话:精雕朽木,细泡粗茶,重锤响鼓,淡定人生。如今,他已将微刻传承人发展至第五代。潘啟慧说,对他来说,传授没有任何保留,只要徒弟学习技术是为了把微刻发扬光大,那么传授就应该倾尽全力。
钟灵神韵起造化,方寸之间见天地。于潘啟慧而言,璧山微刻不仅是他的事业,更是他毕生所爱。60岁时,潘啟慧计划65岁封刀。到了65岁,潘啟慧觉得自己还能再刻几年。73岁时,他决定不再给自己设限,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会一直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