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第五届川渝文化发展合作论坛在重庆北碚举行。论坛由重庆市文联、四川省文联主办,川渝两地文艺评论家协会及北碚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共同承办,以“赓续巴蜀文脉·激活创新动能:川渝文化协同赋能新时代中国艺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川渝文化传承创新,关注巴蜀场景里的新时代及其文艺表达,探索人文经济学视角下巴渝文旅的构建与中国文艺高质量发展路径。


重庆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阳奎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力,重庆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卞明高,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王忠臣,重庆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泰春,北碚区副区长杨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主任、四川省评协主席李明泉,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王本朝,重庆市文联副主席、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段运冬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及川渝两地的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两地文联、评协代表,以及北碚区宣传、文旅、文艺界人士参加本届论坛。

阳奎兴在致辞中表示,巴蜀文化同根同源、互补共生。近年来,两地文艺界紧密携手、深度协作,结出累累硕果。川渝两地要以本届论坛为新起点,进一步坚守文化根脉、深化区域协同,为推动川渝两地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卞明高指出,川渝两地在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中成果丰硕。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巴蜀文化研究,推动艺术与科技融合,优化区域文化合作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新格局。杨辉表示,本届论坛是文化传承的智慧碰撞,更是落实“共建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具体行动。北碚将当好东道主,做好实干家,为巴蜀文旅走廊建设和西部“双城记”贡献力量。
川渝文化发展合作论坛始于2007年重庆直辖十周年之际,作为两地文艺评论、文化研究的重要平台,论坛聚焦巴蜀文化资源整合、文艺创作引导、区域合作机制构建,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文化凝聚力,为川渝两地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地共同发展、团结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届论坛面向全国征集到208篇论文,最终42篇入选,内容涵盖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北碚近现代文化遗产的活化路径与巴蜀文旅走廊协同发展、巴蜀文旅走廊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协同创新中的地方叙事、新时代语境与新技术条件下现象级作品生产研究等四个分主题。入选作者齐聚北碚,在思想碰撞中凝聚共识,共担文化使命。
开幕式后进行的论坛主旨演讲由段运冬主持。中国评协副主席尹力以《杂技剧何以问鼎文华奖?——新时代杂技剧发展概观》为题,探讨了传统杂技艺术的现代化转型路径;中国评协副主席胡智锋从五个维度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方法与策略;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王本朝以《文学家的“地方”——战时老舍的北碚体验》为题,通过“地方”视角,重新审视战时北碚和重庆文化多元生成机制,揭示作家主体与具体历史语境、地方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四川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李怡、西南大学教授张武军直面AI时代文艺创作新挑战,探讨了新大众文艺的发展趋势;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执行院长凌孟华通过分析抗战时期《国讯》通俗文学作品,揭示了大后方文学的审美特征;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诗书画院艺委会副主任管苠棡提出“巴蜀幻境”IP概念,为巴蜀文旅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白浩阐述如何通过“两个结合”激活川味文化活力,推动巴蜀文艺创新发展。
下午的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语境与新技术条件下的现象级作品生产、北碚近现代文化遗产的活化路径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协同发展、双通道协同创新中的地方叙事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在智慧火花中凝聚共识,共担使命。

分论坛讨论后,张泰春主持闭幕式。他表示,川渝两地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动巴蜀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巴蜀文艺高质量发展体系,共建评论高地,共铸时代精品,为文化强国贡献巴蜀智慧。重庆市评协副主席严亚、周津菁分别以《探索新时代艺术高质量发展的解决方案与现实路径》《巴蜀文旅走廊的当代叙事》为题代表分论坛发言。
李明泉在学术总结中强调“十五五”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之于川渝文化发展合作的重要性,川渝文化学者要加强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研究。文化旅游走廊关键在“通”字,要联通、互通、畅通、融通,川渝学者要为巴蜀文化旅游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学理研究。他结合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四川段的态势,提出两地应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建设相连,在“长征精神”传承弘扬中深化历史学与传播学研究。
论坛发布了《激活中华文明优秀标识 提升巴蜀文艺创新动能》的重庆倡议。大会还宣布第六届论坛将于2027年在四川举行,王忠臣致闭幕词,并作为东道主诚邀大家共续川渝文化新篇章。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就北碚近现代文化遗产的活化路径与巴蜀文旅走廊协同发展开展考察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