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文艺头条

聚 焦 | 王俊杰:双重“空心”下乡村美育建设的思辨

2023-03-02 23:55:25来源: 《重庆文艺》0 条评论

微信图片_20230303000505.jpg

微信图片_20230303000510.jpg

聚  焦 | FOCUS

“礼赞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 重庆文艺助推乡村振兴有奖征文选

(选自《重庆文艺》2022年第4期)

微信图片_20230303000513.jpg

#《重庆文艺》2022年第4期内页


双重“空心”下乡村美育建设的思辨

文/ 王俊杰

王俊杰,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微信图片_20230303000516.jpg

#《重庆文艺》2022年第4期内页

长久以来,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而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美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唤醒村民情感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桥梁。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考察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所以要充分发挥美术在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之中,增强城乡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 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在新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我国大多数乡村地区的人们在解决物质生活、追求幸福生活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自身缺陷,如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现象造成的审美缺失、精神文化生活孤岛化等问题,无疑对新时代的乡村美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定位乡村美育,如何对乡村美育合理的引导、建设和发展,如何使其在乡村建设中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等都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我们所说的美育,是要通过教育去引导人们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以及创造美。美育狭义上指艺术教育即美感教育、审美素质教育等;广义上认为 “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乡村美育指在乡村场域中 的美学社会活动实践和各类关系中的美育文化语境。

一、

双重“空心”下的文化观错位

在新时代城市化、智能化的冲击之下,乡村出现的 “空心化” 现象(即物质与精神双方面的 “空心”),致使乡村的发展更显缓慢,乡村的美育也相对薄弱,这相比城市美育的快速发展和完善来说,是两极分化明显的呈现。

(一)空心村的美育缺失

如今大多数乡村处于人口老龄化、区域边缘化的状态,很多原住村民缺少归属感和归依感。大量的乡村青壮年或因求学,或因解决生计问题和寻求未来发展的机会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涌入城市,也有为了现代生活的便捷而迁出村庄去往城市的。城市成为他们主要的活动空间,其工作时间在城市、生活在城市。乡村必然出现大量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现象,村庄里人气越来越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在时间里逐渐走向缺失,审美能力和意识也随之越来越弱。

除此之外,乡村大量住宅因长期无人问津而遭遇自然毁坏,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房舍日渐成为断壁残垣。再加上乡村当地文化特色保护乏力,随时间推移,村庄的地方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大众遗忘。

(二)精神文化的空心

留守的大多数村民长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城市之美、大众之美、社会之美出现了严重的隔离带,审美欠缺且精神文化出现严重孤岛化。乡村的娱乐设施和场所远不及城市,很多地方根本没有,文艺活动几近于无。留守老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思想远远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无异于天生欠缺。而常年在城市忙碌的乡村人在这过程中也逐渐失去了对乡村文化的归属感、归依感。

总之,双重“空心”对乡村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困扰与冲击。长此下去会使得乡村教育资源流失,人口持续流失,导致乡村空间形态上的空心和精神层面上的荒疏,因此强化美育是必要的。

二、

乡村美育的建设——艺术与乡村相互成就

乡村的风土人情丰富多样,至今吸引着艺术创作者去采风、写生,期待能通过他们的作品,深层次呼吁大众去关注 “三农” 问题。

(一)融合“乡土”美化环境,给予人文熏陶

传统的乡村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场地之一。近年来,基于国家政策的引导,乡村振兴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年)》指出,截至2020年11月,全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乡村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乡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1.39亿户, 比上年末净增488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8%,乡村广播电视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乡村智慧物流建设取得新进步,国家农业乡村大数据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但在一定程度上,许多村民的审美意识等跟不上乡村建设工作的变化,此时需要 美育建设的介入。在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多样化的美育建设方式介入乡村,是乡建的必经之路。如重庆市璧山区莲花穴艺术村落活化,艺术家把大街小巷作为舞台,以传统和地方文化为素材,用涂鸦等方式装饰着村庄,营造多体验、审美化的环境,使村民受到美育熏陶,帮助他们建构创新的、完整的文化认知,树立文化自信。寓教于现实生活,发挥深化教育认知功能,着力实现提高 美育素养、助力乡村振兴。此类涂鸦艺术节等活动的举办,重塑了乡村景观和文化生态,也重塑了村民们对美学的认识。如山东省寿光市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创作的墙绘门神,充分彰显了当地 “蔬菜之乡” 的特色,提升综合环境的同时也填补了村民劳作后的精神空虚。此外如景观雕塑、支教志愿服务等各种美育建设形式融入到乡村建设中,艺术乡建的发展规律也逐渐走向成熟。

(二)以审美的方式“润”德,塑造美的人格

美育本质上有净化人的心灵、完善人品德的功能。人们可以借审美方式育德,以美的教育来建设乡村,从长远来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艺术作为乡村文化叙事的方式之一,传承着农业文明和历史印记的美。新时代下,既注重物质生活中美的培育,更要加强精神层面的建设。从村民的文化、心态等多方面出发,通过文艺美育的介入,拉近艺术与村民间的距离,引导他们提高对精神文化的追求。通过喜闻乐见的表达将美育渗透到乡村中的人、事、物中,让更多人发现美,体会到人美、景美、心美,促进村民人格的完善和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帮助他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获得与自身相适应的精神追求。

如今,各地高校三下乡、艺术支教定期志愿服务等方式介入乡村美育建设中,如西南大学 “西小兰” 志愿者服务队赴重庆市城口县咸宜镇李坪村展开支教,对当地学生和村民开展安全教育、美育课堂等活动。支教人员在当地中草药和农业特色中融入艺术来为村民赋能,给孩子们开展手工课、民族舞蹈课等多形式的美育课堂,让他们尽情表达对美的理解,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及生活方式,并将美融入到生活习惯之中,提升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适应现代生活,助推美丽乡村的建设。

微信图片_20230303000524.jpg

#《重庆文艺》2022年第4期内页

(三)美育创造新生活,“救活” 旧乡村

城镇化的发展,乡村也迎来机遇。重庆市璧山区莲花穴艺术村落活化,让视觉艺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既美化环境,又提升本土文化内涵,使乡村文化得到了保护与传承。这种乡建方式被报道后,各地游客纷纷前去打卡,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发展,“救活了村庄”,留守老人和小孩的生活得到了很好的改变。

从根本上讲,美育建设是要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振兴乡村,造福人民。美育以其独特的审美与社会价值成为介入乡村建设的突破口,艺术家将在地性美术创作融入 到乡村的建设发展中,势将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艺术乡村建设是艺术家在乡村追寻日渐模糊的信仰,接续传统,为重建今日文化寻找根基的工程。”(渠岩/王长百《许村艺术乡建的中国现场》) 在山东省寿光市有位艺术家将自己的老房子改造为 “先生书院”,展示旧物件、绘画作品及各类书籍,免费为乡亲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怀旧环境。通过营造育人环境,潜移默化地引导村民对美的理解能力和省视能力,升华其思想。

微信图片_20230303000529.png

璧山区七塘镇莲花穴艺术村落

此外,数字艺术也被应用到乡村美育建设中。如虚拟技术的使用,将科技融入日常生活,以其多方位的展现方式,为村民提供沉浸式体验,不断革新村民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美育建设形式融入到乡村振兴之中,被村民逐渐认可,他切实改变着其薄弱的文化审美素养现状,拓宽了本土文化的传播渠道,使乡村文艺化,同时也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激活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黄金链条,促进乡村产业走向繁荣,群众增收致富。

微信图片_20230303000531.png

璧山区七塘镇莲花穴艺术村落


三、

展  望

乡村美育建设,旨在唤醒村民的情感和自我素质修养,助推乡村振兴。艺术美育的介入,成为乡村建设的点睛之笔。深刻挖掘当地民俗元素,弥补村民的精神缺陷和部分生活需要,实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发展,是乡村美育建设的职责和任务。在美育建设过程中,既要注意村民自身的审美局限在文化思想方面可能跟不上,也要注意到在经济驱动、现代化建设面前,如何有效保留乡村原始的风貌并使其得到发展。乡村建设在享受高科技技术带来便捷的同时,我们应思考如何在一些传统生活方式中融入艺术体验,去思考乡村文化艺术节思潮过后,如何将乡村美育这一影响力持续下去,融入到村民日常生活中,任重而道远。

更多>>新闻资讯
更多>>相关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