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文艺头条

特别策划丨李文丽:铜梁焰火龙——流光飞舞的中华龙图腾

2023-03-08 00:52:42来源: 无0 条评论

微信图片_20230308005908.jpg

微信图片_20230308005913.jpg

特别策划 | SPECIAL PLANNING

重庆市文艺创作频获大奖

(选自《重庆文艺》2022年第4期)

微信图片_20230308005917.jpg

#《重庆文艺》2022年第4期内页


铜梁焰火龙——流光飞舞的中华龙图腾

文/李文丽

李文丽,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

微信图片_20230308005920.jpg

#《重庆文艺》2022年第4期内页

2022年9月15日,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在浙江杭州举行,由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选送的《铜梁焰火龙》从全国700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奖。这是重庆第五次荣获 “山花奖”,也是重庆市民间文艺发展成就的高度体现。《铜梁焰火龙》在编演中将大蠕龙、火龙、竞技龙和二龙戏珠等传统龙舞的套路结合在一起,以大蠕龙为基础,采用二龙戏珠的结构和套路、兼具火龙的视觉冲击力和竞技龙的高难度动作,融合了铜梁龙舞的精华,再加上川剧变脸元素,使现场的评委和观众耳目一新。除此之外,将原本适用于夜间户外表演的焰火龙搬上舞台,也是创作团队在技术上的巨大突破。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谢亚平说:“精湛的技艺性、浓郁的民俗性、鲜明的地域性和超高的观赏性都是《铜梁焰火龙》获奖的充分理由。早在2006年,铜梁龙舞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多年来,民间文艺家们为它的发掘、整理、保护、传承、研究、创作、展示、传播等作出了重要贡献。期待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以铜梁龙舞为代表的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能‘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一股滋养中华文化血脉的甘泉。”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将龙视为图腾,华夏儿女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在文学艺术、民俗文化、建筑设计中屡见不鲜,以龙作为主要载体的地方文化遍布全国各地。为何铜梁龙舞能够一枝独秀,成为中国龙的代表性形象呢?这还要从铜梁龙的起源说起。

微信图片_20230308005926.png

《焰火龙》参加“山花奖”初评活动

微信图片_20230308005931.jpg

#《重庆文艺》2022年第4期内页

龙之源

铜梁龙并非是发源于铜梁安居古镇的古老龙舞最初的称谓,而是因为后来精妙绝伦的铜梁大蠕龙表演而得名。但现今的铜梁龙,已经不仅仅指代铜梁大蠕龙,而是铜梁地区一系列龙文化的代名词。据考证,铜梁龙文化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存在,而且还以龙灯会和龙舞的形式出现。到了清初,“湖广填四川” 的政策使更多的外地人迁入川渝地区,同时也将他们各自的地方文化带了进来。铜梁龙的发展和繁盛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直到清光绪年间才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主要是对龙灯会的描述。光绪元年(1875年)版的《铜梁县志•艺文志•风俗篇》就记载了铜梁龙灯会的盛况:“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日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迁入巴渝地区,这也为现代铜梁龙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铜梁龙彩扎技艺国家级传承人蒋玉霖就是在这一时期迁入铜梁地区的,他为后期铜梁龙灯的发展与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铜梁龙也曾经一度销声匿迹,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各地开展民间文化艺术普查, 以原铜梁县文化馆馆长王星富为首的专家学者积极开展铜梁龙的发掘工作,使得铜梁龙灯重新回到人民群众生活中。1981年春节,铜梁龙灯活动开始恢复,并呈现逐年壮大的趋势。1984年元旦,铜梁龙灯首次在重庆解放碑亮相,演出获得成功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重庆日报》《四川日报》《中国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新闻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一时间铜梁龙灯名声大噪,为其之后受到海内外的表演邀请奠定了基础。1984年国庆大典,为了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和龙腾虎跃的时代风貌,九条铜梁大蠕龙象征着中华九州,在天 安门前翻腾起舞,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中国龙的风采,自此铜梁龙也成了国家庆典中最引人注目的中国形象。在同一年,铜梁龙第一次走出国门,相继受邀到英国、法国以及东南亚等地表演,从此名扬海内外。

1988年,铜梁龙舞的铜梁大蠕龙首次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舞龙大赛上斩获金奖,随后铜梁龙开始频繁出现在国内各种大型庆典演出舞台上,且屡获殊荣。如1989年获沈阳国际秧歌节民间舞蹈大赛最高奖;1994年获福州全国龙舞邀请赛冠军;1995年获国家体委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舞龙比赛第一名;1997年获北京首届龙舞艺术节最佳表演、最佳组织、最佳编导3项大奖;1999年9月在济南全国龙舞锦标赛上夺得“中国国家舞龙队”冠名权;同年10月,由450人组成的铜梁龙灯代表团进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典,“九龙方阵”  “龙凤呈祥” “二龙戏珠”等表演再次轰动海内外。2000年铜梁舞龙队在全国第四届农运会上夺得标准套路金牌和团体总冠军。同年10月,经国务院、文化部批准,铜梁成功举办了首届 “重庆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文化部命名铜梁县(今铜梁 区)为中国民间艺术(龙灯)之乡,从此铜梁龙成为 “中华龙” 的象征。2002年在全国第二届体育大会上铜梁龙舞再获两金一银,实现了重庆市在国家体育大会上金牌为零的突破;2008年,铜梁龙受特邀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进行了专门表演,9条特制的铜梁大蠕龙在 “鸟巢” 跳跃翻腾,格外引人注目。

微信图片_20230308005936.png

铜梁二中演出的《龙把子》获文化和旅游部第十八届群星奖

龙之舞

铜梁龙灯种类繁多与新中国成立前商界 “行帮”有一定的关系。每逢年节,各行各业都有祈求人寿年丰、六畜兴旺、安乐幸福的习惯,因此在制作龙灯时极尽所能地表现出对来年的美好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灯会逐渐演变成了竞赛会。渔业帮的 “十八学士”、机关团体的 “鲤鱼跳龙门”、屠宰业的 “猪啃南瓜”、铁炉业的 “火龙” “板凳龙”等,无不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

铜梁龙灯的品种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龙舞类和灯舞类。

龙舞类主要包括大蠕龙、火龙、正龙、彩龙、板凳龙和二龙戏珠。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大蠕龙 和火龙。大蠕龙又称 “铜梁大龙”,铜梁龙灯最初的形式之一,是目前所有舞龙套路的基础,也是铜梁龙种类中体形最长的龙灯造型。其头、尾、身共24栋(一个硬节和一个软节组成一栋),每一节代表一个节气,取二十四节气之寓意。一条龙需要由24人同时舞动,再加上持宝引舞者,共25人。大蠕龙舞动起来气势恢宏,时而高腾,时而俯冲,令人震撼。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70周年首都庆祝大典上,游行队伍中的龙灯品种就是铜梁大蠕龙。铜梁火龙又名 “烧龙”,是铜梁 “龙灯会” 中参与人数最多、观赏人数最多的龙舞种类,因其发源地高楼镇位居涪江西岸,五行中水盈火亏,宜以火补之,故火龙兴盛。火龙头、尾、身共7节,每节都可以燃火照亮,通常在夜间玩舞,用草捻浸入菜油并裹上松香粉的 “油纸绘” 照明,使火龙通体透亮,舞动时在烟火、干花、水花、黄烟相互辉映下,火花四射,金光闪耀,烘托出浓郁的年节氛围。本次 “山花奖” 的获奖作品《铜梁焰火龙》就是主要以火龙为基础编排而成的。

灯舞类有 “鱼跃龙门” “泥鳅吃汤圆” “三条鲹”“十八学士” “犀牛望月” “猪啃南瓜” “雁塔题名” “南瓜棚” 等12个种类。每一个种类都蕴含着一个民间故事传说或美好的寓意。如 “鱼跃龙门” 由清代铜梁的绸缎帮和盐帮创编,民间传说鲤鱼只要跃过龙门就会变成神龙,寓意中举升官、飞黄腾达,泛指一个人只要迈过一道道坎,就会迎来美好人生。舞蹈模仿鱼在水中的各种姿态,激烈奔放,氛围欢快热烈。“十八学士” 则源自18个栋梁之才辅佐唐王 李世民称帝的传说,由鲤鱼、象鼻鱼、草鱼、鲹子鱼、乌鱼、鲢鱼等18种形态不同的鱼灯组成各种队形和图案,时而舒缓游乐,时而急流勇进。“猪啃南瓜” 则是由屠宰业兴起,寓意六畜兴旺、人兴财发。“猪啃南瓜” 的形象憨态可掬,一出现就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铜梁龙舞的成就还体现在对龙舞套路标准的贡献上。1988年,铜梁大蠕龙舞获得北京国际旅游年全国舞龙大赛金奖。1992年,铜梁二龙戏珠舞获第二届沈阳国际秧歌节最佳奖。1994年,铜梁大蠕龙舞获福州 “佐海杯” 全国龙舞邀请赛第一名……这些成就的累积使得铜梁龙舞套路被国家体委指定为国家舞龙比赛标准套路,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充分肯定了铜梁龙舞在众多中国龙舞中的权威地位。

龙之技

除了精彩绝伦的铜梁龙舞,铜梁龙灯彩扎技艺也是无出其右。可以说龙舞和彩扎技艺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铜梁龙舞声名鹊起,与彩扎艺人的精湛技艺是分不开的。在众多扎龙艺人中,最著名的老艺人有三位,被称为 “铜梁龙灯的三大传人”——蒋玉霖、傅全泰和周均安。其中蒋玉霖是被业界公认的彩扎技艺最好的艺人,授徒众多,声望颇高。周均安的两位孙辈周和平和周建均就师从蒋玉霖。而周均安祖孙三代均为扎龙高手,被誉为 “扎龙世家”。其孙周和平1998年以来先后三次应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扎龙展出,广受欢迎。傅全泰技艺全面,重工艺创新,曾赴浙江、内蒙古、新疆以及四川、重庆各地制作和展售铜梁龙,声名在外。

铜梁龙灯彩扎技艺分为扎架、裱糊、胶矾、落墨、彩画填色和粘摺整理六大步骤。扎龙的第一步为扎架。其采用两年生阳山慈竹为主要材料制作骨架,再配以少量斑竹、楠竹、细钢丝以及棉纸绳,依据不同的位置和功能需求,以 “十字绑扎法” 或 “藏头绑扎法” 扎制骨架。由于竞技龙所用龙具对重量有要求,故要通过调节竹子和钢丝的比重来达到比赛的标准重量。第二步为裱糊。传统龙灯制品由于受物质条件限制,多以棉纸裱糊,故称 “纸扎”(改革开放后,绢纺绸布逐渐替代了棉纸,从而由纸扎转变为 “彩扎”,彩扎相较于纸扎,既美观又结实)。裱糊后再用糨糊把纸或绸布从内到外糊得平展、熨贴。待晾干之后进入下一个步骤——胶矾。胶矾是用牛胶和白矾以3:1的比例装入容器中加火熬成清粥,用排笔或排刷进行全面胶矾,以防落墨时出现渗透。接下来以黑色墨汁用近似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纹样成为落墨,之后用各种彩色颜料本着先浅后深的原则进行彩画填色。而在现代工艺中落墨和彩画填色被彩色喷绘所取代,使得龙灯装饰更为细致精美。最后将龙的牙齿、腮毛、鳞片、胡子等装饰粘贴上去,剪掉多余的部分,将头、身、尾连接在一起,一条栩栩如生的铜梁龙灯就完成了。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铜梁龙灯彩扎技艺也在不断更新。扎龙艺人运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和聪明智慧,不断丰富和发展彩扎技艺,使得铜梁龙灯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微信图片_20230308005941.jpg

#《重庆文艺》2022年第4期内页

龙之美

铜梁龙舞的每个细节都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朴素的美学意味。这些美的呈现成为影响和指导铜梁龙舞艺术表达和内容展现的最深层文化核心。

(一)天人合一的意象美。

所谓 “天人合一”,即是天与人能够相通,人和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关于铜梁龙的起源存在着不同版本的传说,但是无一例外,龙舞的产生均与祛病消灾有关。当灾难来临或庆祝年节时,人们高高地舞动龙灯进行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平安顺遂,将龙转化为图腾,以期对环境产生影响,加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舞龙的过程把自然、人、物联系在一起,是人对宇宙生命周期的理解和体验。

(二)虚实相生的意境美。

“虚” 指虚空,“实” 则指实体,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状态。铜梁龙舞中的 “虚” 是龙的精神形象,其作为虚构的精神产物通过“实体”的龙具来展现,使 “虚拟” 变为 “真实”。这个转化过程,使得舞龙人和扎龙人的独创性和独有的审美意识都凝聚在其中,将虚拟的情感通过舞龙者手中的龙把子传递给观众,是虚与实相结合最好的印证。

(三)气韵生动的意蕴美。

铜梁龙舞利用本地民间音乐带来的节奏创造出有生命感的龙舞。在舞者、道具和音乐的结合之下,龙具随着节奏或上或下,时而优美缓慢、时而跌宕起伏,这样便生成气韵。龙具在来回穿梭之中,形成舞动的线条,一条巨龙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这种动感和魅力之美是生命的象征,也是龙舞的气韵所在。

铜梁龙舞的收获是可圈可点的,而它后面的发展和探索并不会止步。在铜梁区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在区教育部门的支持下,铜梁区开展铜梁龙灯进校园活动,在当地一百多所中小学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为铜梁龙的传承和发展储备人才。此举响应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龙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基础教育之中,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参加本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的代表、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铜梁区文化馆馆长宗和云是《铜梁焰火龙》创意策划,也是深耕铜梁龙舞整理、研究领域20余年的专家。他说:“龙舞是重庆民间艺术的名片,早在2012年第十届山花奖评选时,龙舞作品《二龙戏珠》就曾获奖。10年来,我们从未停止艺术探索和创新的脚步。目前,铜梁龙舞已经形成了30多个种类,而且还在不断开发优化。”

铜梁舞龙队总教练周可吉说:“我们传承铜梁龙的优秀文化,将竞技龙的高难度动作和焰火龙的冷焰火结合,融合川剧变脸,探索出新的套路,在角逐‘山花奖’的舞台上,以全新的表演风格、表演套路,使人耳目一新,征服了现场的观众和评委。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套路,发掘新的观点,传承、弘扬和创新铜梁龙文化,争取更上一层楼,获得更大的辉煌。”

相信在一代又一代舞龙人前赴后继、不懈努力下,铜梁龙会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陈出新,为大众带来更多美轮美奂节目的同时,也为重庆民间文艺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微信图片_20230308005945.png

大蠕龙“二龙戏珠”获第十届“山花奖”和第十届“群星奖”

更多>>新闻资讯
更多>>相关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