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文艺头条

双 城 |杨献平:三鱼萌狮与三岔湖

2023-03-22 20:05:57来源: 渝文0 条评论

三鱼萌狮与三岔湖

文/杨献平

杨献平,作家,供职于《星星诗刊》杂志社。现居成都。

640 (3).jpg

成都平原这个地方,尽管没有诞生时间较为长久的王朝及其统治政权,但从来不缺令人惊艳的文化和文明。三星堆、金沙遗址肯定是堪与埃及金字塔、英格兰西南部史前巨石阵、墨西哥玛雅文明等相媲美的古文明遗存。这两个同在北纬三十度神奇纬线上的神秘古迹,在上万年前,显然是一种迥异、神秘而又精彩的文化存在,包括在彭山发现的汉代崖墓群和邛崃的石笋山摩崖石刻等。由此来看,在今成都东部新区境内出现三鱼摩崖石刻也就不足为奇了。我只是奇怪,三条身子来自不同方向而嘴巴相同的鱼的石刻,在汉代人或者说刻绘者的内心究竟源自于怎样的一个构思, 抑或他们想要借此表达什么呢?

在石头上写字和刻绘图画,历来被看作古文明时期,即文字没出现之前,先民们为了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祭祀、庆典、精神、信仰等方面的情感,而采取的一种铭记(记事)方式。在中国宁夏贺兰山发现的贺兰山岩画、新疆哈巴河巨石河谷中的象形图画,还有甘肃嘉峪关的黑山岩画,便是其中的代表。但在巴蜀之地,这类岩画极其罕见。我猜想的原因大致是,这样的情况与人类文化文明开化时间有关,较之于文化启蒙和普及力度较大的早期东方儒家文化圈,西北乃至西南地区的先民稍微迟缓了一些,但为了效仿或者探索出自己的一些语言文字方式,利用石崖进行记录和“改进”,也不是没有可能。

面对三条同头不同身的鱼的摩崖石刻,我不断冥想。斯时,正是成都的暮春,天气忽然暴热,忽然因为阵雨和夜雨又迅速降温。2022 年的气候大致是异于往年的。但成都平原历来是物阜民丰,气候宜人, 其物产品类之丰富,食物和植物之众多,生长态势之迅速和普遍,当然是其他地方难以相比的。正午时分到三渔村,远看这平底沃野之中的村子、湖泊和草甸,似乎和附近的其他村落没有什么两样。进入其中,却被这难以究问来历、理清脉络的汉代三鱼同头的摩崖石刻震惊了。

两条鱼身平行,另一条由上而下,三条鱼身在其头颅处混合,这种奇怪的表现,有悖常识但又丝毫没有违和感。从笔画上看,工匠也极为精巧,但整体看起来,有一种朴拙的大气之感。我想到,这或许是汉代某个牧羊者,在放牧羊群时的无聊之中,用铁刀或者石刀随意凿出的一个图形而已。但这个说法似乎又不成立。人在很多时候的行为,都出自下意识。或者,东部新区乃至整个简阳大部分地区,斯时可能还是一片湖泊或者湿地,而三渔村这个地方,则可能是一座小岛。岛上的居民在此渔猎生活,为了所需食物,从而祈愿那湖水里能够多一些鱼,使得每个人都能在需要的时候满载而归,过好各自的俗世生活。

但这样的想法似乎也不太精准。在彼时年代,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方式,大抵采用某种祭祀仪式,而用铁刀在石崖之上刻下图画的行为,大抵和精神信仰相关。东汉时期的成都乃至整个巴蜀地区, 张道陵及其五斗米教虽然创立不久, 但其在鹤鸣山乃至整个巴蜀之地的作为,大抵是深入民心的。再加上相传他又是西汉开国良相张良的后人,肯定也有相应的号召力。这三鱼同首的摩崖石刻,更像是一种代表祥瑞之意的道教符号。鱼被称为“八吉祥”之一,寓意为在水中自由自在,适得其所,又表示解脱劫难,如鱼得水之人生坦途。葛洪《抱朴子•对俗》中说:“夫得道者,上能竦身于云霄,下能潜泳于川海。”而传统认为的太极图,也被称之为阴阳鱼。由此,我想到三渔村这三鱼分身而同头的石刻,似乎是在祈愿天地人和与同心同德。再或者,这石刻乃是表达“三生万物”之老子道家思想。

以图像的方式进行表达,一方面是苦于没有合适的语言方式表现, 另一方面更注重其中的蕴含与暗示。这就像诗歌,大白话尽管明白晓畅, 妇孺可懂,但毕竟少了“不可解” 与“隐喻”“象征”的玄妙与趣味。三鱼同头石刻一侧,上面的石崖上刻着“鱼跃龙门”四个字,还有落款。石崖之下,有一汪清水。此寓意,是尽人皆知的。周边的青草丰密,花朵显眼其中,在朗日的照耀中,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平和安详。美好的愿望是促使人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对一切事物寄予向上向善的蕴意,是人类从一开始就具备的一种非凡能力。但在圣贤的“维度”与“理想”当中,每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最应当做的事情乃是在“独善己身”的基础上,进而力所能及地“兼济天下”。

这三渔村,是一个洼地所在, 四边都是土冈。当然,成都平原的每一处,都是青翠和苍郁的, 哪怕是石头缝隙里,也长着绿色植物。其中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昆虫,偶尔有白色和黑色的蝴蝶在某一朵花上翩翩起舞。翠鸟的翅膀使得空气发出各种啸鸣。走在其中,春光均匀且明丽,有风不断吹来,也不觉得怎么热。对面的汪家大院很古朴, 面前有一面湖,水面平静,细小的涟漪不断荡开,犹如时间的皱纹。再去汪家山,迎面的石狮子的形态, 发萌而发憨,高6.5米、宽3.37米、长4.7米,坐西向东。这种狮子造型,似乎绝无仅有。其他的石狮子, 不是威猛凌厉,就是尊严沉肃。三渔村的石狮子,居然是这样的造型, 出人意料地形神兼备,它抱抚的幼狮也显得小巧可爱,如稚儿乖而萌。

无论是肉食还是草食动物,在对待后代的态度上,都是慈悲的, 也是深情的。萌狮在此被雕刻,且还是在一整块石头上,其工艺之精湛,构思之巧妙,在全国罕有雷同。如同三鱼同首石刻一般,这萌狮之造型或者说创作初心,大致也是有其特定蕴意的。这萌狮雕刻时间在清朝道光年间,相较于不远处的三鱼同首石刻,还是比较新近的。我在想,这萌狮之造型的寓意,可能也和民间期盼祥瑞有关,改变狮子原本面目可怖的猛兽形象,再加上他们对于幼崽的呵护等元素,表达的似乎是对新一代人的期望,既有狮子的威猛与骁勇,又有父辈之于幼子的关爱。再或者,这东部新区乃至整个简阳,在那一个历史时期, 还是水泽满盈之地,也可能总是发生一些洪涝灾害,而用这样一种别异的石狮造型,表现的该是祈求平安、洪水猛兽皆有爱人之心、体恤生命的意思吧。

登上观景台,天府机场赫然眼前。这宽阔的现代化设施,对于成都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使得新成立的成都东部新区有了一个强大的交通及其衍生的各种服务、产品、理念、制造等方面的依托。站在百花簇拥的高台上,一边是飞机轰鸣,不断起降的现代化大型设施, 一边则是沉浸在岁月之中的古老石刻。这一遗迹一新迹,一古老一崭新,一现代一沧桑,这种对比,像极了我们所在的这个时代。既有雄厚绵长、独特而又鲜明的文化之背景,又有新的梦想和蓝图,这肯定是一种丝丝入扣、同气连枝的相辅相成的亲和关系,更是一幅壮观的前赴后继、推陈出新、充满生机的可人景象。

就像不远处的三岔湖,在很多年前,无数的成都人投入其中,肩扛背背,牛马同行,举着镐头,挥动铁锨,奋战在这古老的平原上。很多人工伤甚至罹难,用自己的血汗,历时数年时间,建起了三岔水库,使得常年漫漶无际、了无遮挡的大水,得以真正利于大地,利于民众。多年之后的现在,三岔湖依旧波光粼粼,风行水上。在星罗棋布的岛屿之上,不仅有先民们的祖坟和家园,还有他们对于成都平原、龙泉山脉在漫长历史当中的累累记忆,犹如长期作为驿路与巴渝通道的简州及其周边的德阳、眉山、资阳等地,在时间中经历的烽烟与商旅,繁荣和落寞,衰败与美好。在三岔湖上泛舟,碧蓝的水不断被螺旋桨翻起水花,远处的岛屿,梦境般若隐若现。丹景山好似一个巨大的墨点,在平原之上突然升起。那种柔婉的蜿蜒和青碧,堪比三岔湖水。更远处龙泉山上的张飞营、乾封庙等遗迹虽然看不大清楚,但看那道起伏如龙的绿影,便可使人联想到诸多与此有关的历史往事和神话传说。每一件往事当中,都带着生动的人间烟火和王朝细节;每一个神话传说之中,也都闪烁着先人的奇思妙想和过人智识。此情此景, 我想到,无论历史还是现在,我还是你,他们还是我们,世上的一切, 本质上都如水一般,时时刻刻,都在分散、下潜、上升、混聚与深入万物的每一根骨头和血脉。

更多>>新闻资讯
更多>>相关协会